周末聚会上,当朋友们热烈讨论最新的抗衰精华和面部提拉仪时,你只能尴尬地用厚厚的粉底遮盖下巴上的那几颗痘痘。青春期早已过去十多年,却仍被痘痘困扰着。相信许多人也有类似的经历,本以为痘痘只是青春期的短暂来客,却不料它成了挥之不去的老朋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中国人群痤疮发病率为8.1%,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而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为什么过了30岁还会长痘痘?
其实这种成人痘痘,在医学上有个更专业的名字,叫做青春期后痤疮,指的是在二十五岁及以上人群发生的痤疮,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可分为持续型和迟发型。持续型是从青春期长痘到二三十岁,几乎没消停过;而迟发型是25岁以后才开始长痘。青春期后痤疮多累及下面部,包括口周、下颌及颏部,常表现为丘疹、脓疱或结节,这一分布特征被认为是成年女性痤疮的典型表现。
与寻常痤疮一样,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这四大因素依旧是主导痤疮发生的主力军。除此之外,多种外界与个体相关的因素也可能在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生和加重中发挥作用,比如长期精神压力、睡眠不足等应激状态;高糖、高热量及乳制品等饮食习惯;吸烟或被动吸烟;以及家族易感性等。此外,部分女性在月经前或伴随某些妇科疾病时,痤疮可能表现为周期性加重。
如何判断痤疮的严重程度?
在采取治疗措施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痤疮严重程度。目前国际上有多种分级方法,要依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3度、4级,即:轻度(Ⅰ级):仅有粉刺;中度(Ⅱ级):有炎性丘疹;中度(Ⅲ级):出现脓疱;重度(Ⅳ级):有结节、囊肿。
正确判断痤疮严重程度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很重要,轻度及轻中度痤疮通常可通过外用药物控制,而中重度及重度痤疮则需要系统治疗。若自我判断困难,建议咨询皮肤科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不同阶段的痘痘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痤疮,比如只长了粉刺,外用药物通常是首选治疗方式,常用的就是外用维A酸类药物,比如维A酸、阿达帕林、他扎罗汀等,具有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预防和改善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等作用。
使用这些药物时需注意,初期可能出现轻微刺激反应,如皮肤发红、干燥、轻度脱屑,这属于正常现象,通常在2~4周后会逐渐缓解。若刺激反应较重,可暂时减少用药频率或使用保湿产品缓解。
当炎性丘疹、脓疱出现并进入中度阶段时,需要更主动的联合疗法。临床上常把局部维A酸与过氧化苯甲酰联用,必要时短期加入外用抗生素;若外用控制不足,应在规范指征下短期口服四环素类抗生素,并始终搭配过氧化苯甲酰或维A酸以减少细菌耐药。女性患者可根据激素情况,选择低剂量口服避孕药或螺内酯作为辅助治疗,从内外两条线同时干预。
对于结节、囊肿或聚合性痤疮等中重度到重度痤疮,需要更积极的系统治疗,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常作为一线用药。
根据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口服维A酸类药物具有显著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改善毛囊厌氧环境从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以及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作用,是目前针对痤疮发病4个关键病理生理环节的口服药物。其适应证如下:
①结节囊肿型重度痤疮的一线治疗药物;
②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好的中度或中重度痤疮替代治疗;
③有瘢痕或瘢痕形成倾向的痤疮患者需尽早使用;
④频繁复发的痤疮其他治疗无效;
⑤痤疮伴严重皮脂溢出;
⑥轻中度痤疮但患者有快速疗效需求;
⑦痤疮变异型如暴发性痤疮和聚合性痤疮,可在使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后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异维A酸软胶囊有明确的致畸作用,育龄期女性患者及其配偶应在治疗前3个月、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严格避孕。此外,服用异维A酸软胶囊期间,可能引起口唇干燥、皮肤干燥脱屑、血脂升高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脂。由于其特殊性,异维A酸软胶囊治疗必须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用药。
成年痤疮的日常管理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对控制成年痤疮同样重要。大家需要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高脂肪、高乳制品摄入,增加新鲜蔬果和水分摄入。
其次,管理压力和保证充足睡眠对改善成年痤疮具有积极意义。慢性压力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刺激皮脂腺分泌,加重痤疮症状。通过冥想、运动、保持规律作息等方式缓解压力,能够辅助痤疮治疗。
对于化妆品和护肤品的选择,应优先考虑标注“不致粉刺”或“不含油脂”的产品。合适的护肤产品不仅能改善痤疮治疗效果,还能减轻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提高患者依从性。
此外,成年痤疮常伴随心理负担,包括自卑、社交焦虑等。若发现痤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必要时可结合心理咨询进行综合治疗。
成年痤疮虽然顽固,但通过科学治疗和耐心管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面对痤疮,保持积极心态,遵循医嘱,坚持治疗,才能逐步告别三十而痘的困扰。
参考资料:
[1]郁艳,翁文佳,李娟等。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05):177-180.
[2]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9):583-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