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有点辣眼。主要看点是四大一线加速下跌。京、沪、广、深8月份二手房价环比7月的下跌幅度依次为1.2%、1%、0.9%和0.8%,高于大部分二三线城市。其中,北京的跌幅是70城中最大的。
四大一线是中国房市的中流砥柱,房价变化对楼市信心的影响无疑是巨大。京城领跌全国,更是历年罕见。其中有怎样的信号,又该以何种心态面对?
先说结论:该来的总是要来的,但也不必过度恐慌。
01
8月份四大一线房价环比下跌加速,并非意外。与其说是“加速”,不如说是“补跌”。这可以从同比数据中看出端倪。与去年同期相比,京、沪、深的房价分别下跌了3.1%、2.6%和1.9%,在70城中都算是优等生。广州比较惨,同比下跌了6.2%,但也处于70城的中下水平。
整体而言,相比其他城市,四大一线的房价表现还算稳。但是,“全国一盘棋”的大势所趋,四大一线也不可能风景独好。所以,8月环比的下跌加速也在意料之中。至于“补”多“补”少的量化判断,单凭8月的环比数据是做不出来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四大一线的业主要有跌的心理准备,但也不必恐慌。
总有人把当前的情况和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对标,其实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
![]()
中国房市本轮下跌行情,和日本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时的情况截然不同。当初日本楼市地震,是从“宇宙中心”东京爆发的。而中国房市这轮下跌,则是“低线包围高线”,楼市的“震源”在低线城市。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截然相反的现象,主要是此前的资金流向不同。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前,大量资金涌入东京等中心城市的楼市,把泡沫堆到了“高处不胜寒”。启动这轮中国楼市变局的,是棚改货币化、楼市调控政策引导大量资金集中注入低线城市。低线城市贫瘠的经济基础接不住这“泼天富贵”,因此堆积了大量泡沫。
震源不同、泡沫的“质地”不同,所以楼市变局的表现也不同。日本是东京核爆,而中国是低线城市雷声滚滚。
单论楼市的“病情”,中国要比日本要轻得多。因为日本楼市是在中心资产、核心资产的关键部位大出血,吃了一记“黑虎掏心”的重伤。
1991年到1995年房价快速下跌阶段,日本经济最发达气度的三大都市圈中,房价最高的东京都市圈和阪京都市圈降幅明显超过了全国平均房价。经济核心地区的核心资产遭受重创,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
而中国楼市的泡沫堆积在边边角角,迄今为止一线城市的楼市表现和明显优于低线城市。房价走势也是低线城市“先跌为敬”且“跌跌不休”。
房地产市场本身就有很强的地域性,有天然的风险隔离。尽管低线城市堆积的房地产泡沫规模巨大,但是对经济核心区域、核心资产的直接杀伤力有限。
房地产引发的经济危机,都是通过金融渠道蔓延的。金融是“水属性”的,危机从“高水位”向“低水位”扩散很容易,“低水位”向“高水位”传播很难。比如次贷危机前后的美国楼市,十八线小镇、远郊的房地产市场灰飞烟灭,纽约等发达地区也就一哆嗦。
因此,单论楼市,对四大一线的确可以更乐观。毕竟四大一线的“资产质地”远远优于低线城市,毋庸置疑,也不必赘述。尽管金融传导的“补跌”不可避免,但基本的价值支撑还是有的。
当然,对四大一线的楼市相对乐观的前提是“单论楼市”,即不考虑其他的宏观经济因素。
02
把其他宏观经济因素纳入考虑范围,问题会更复杂。
比如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的不畅,对东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冲击更大,也会直接影响楼市表现。躺吃转移支付的地区反而不用直接面对“富士康跑了”的压力,承压要到以四大一线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再也“挤不出奶”为止。类似的宏观因素还有很多。
所以,也不要对一线楼市的抗跌能力盲目乐观,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归根结底,楼市不可能脱离宏观经济的大盘,经济下行、楼市上行的长期背离是不可能的,哪一线都不可能。在经济下行期,各城的楼市只有先跌后跌、跌多跌少的区别罢了。
![]()
所有宏观因素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政策。政策因素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宏观,是区域间经济传导的主要推力。大规模的转移支付、跨地域配置资源的产业政策、高度抽象的金融政策等等,很大程度上抹平了区域经济的梯度差和市场机制下的风险隔离。政策“全国一盘棋”、就低不就高的无差别化,四大一线不可能差异化经营。
因此,不仅四大一线房价的补跌无法避免,还要考虑政策因素对补跌的放大作用。这种作用不一定直接作用于楼市,比如转移支付的公共资源转移,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整体影响。
所以,短期内四大一线房价补跌加速要有心理准备。长期来看,只要楼市还是“市”,一线城市的房产保值、增值能力肯定优于低线城市。最终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宏观经济改善。只要宏观经济回暖,一线城市的楼市一定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经济复苏的风向标。
仍以日本为例,2005年前日本房价接近谷底时,三大都市圈的房价和全国平均房价相差无几。2013年后分化逐渐明显,三大都市圈的楼市量价齐升。2021年后东京都市圈领涨全国,近年来东京核心区域的房价已经超过了九十年代“宇宙中心”时代。显然,日本一线城市的楼市复苏走在了经济的前面。
所以,面对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波动要冷静。“抄底”的躁动显然是不行,因为“补跌”还不充分,“底”在哪儿犹未可知。自住的也别胡思乱想了,日子总要过下去。
最不可取的,是慌不择路的资产置换。房地产是中国底层资产的绝对主力,一线城市房产是房产中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如果一线城市房产都撑不住,还有啥资产能撑得住呢?换无可换,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了。
03
具体到四大一线,也存在差异,最核心指标是人口流入,其次是所在都市圈的整体发育。
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会明显加速。别幻想回乡养老、县城慢生活的岁月静好,老龄化社会高度依赖高效集中的公共服务,只有“抱团取暖”,没有“诗和远方”。
深度老龄化的日本,三大都市圈已经集中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和七成的GDP。正在走向深度老龄化的中国也一样。
因此,未来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得人口者得天下”。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人口流出地区的城市走向没落。在这场惨烈的“人口大战”中,一线城市无疑是最有竞争力的。以一线城市(包括少数真正的新一线城市,目前可以较为肯定是成都)形成的三到五个大型都市圈,将会囊括中国大部分的人口和经济。
![]()
这是大势所趋的必然结果,不是政策干预能改变的。所以,中国房市未来的悬念,不是一线城市的房子值不值钱,而是一线为核心的都市圈之外还有没有房地产。
不过,政策干预改变不了大势所趋的终点,却可以让路径更为曲折,甚至在局部发挥决定性的影响。最大的政策变数就是户籍准入。
尽管这些年城市落户政策大幅放宽,但一线城市总体上依然严控。尤其是北京,城市定位突出首都的政治功能,而不是北方经济中心的经济功能,因此也是四大一线中“准入”最严的。无疑会对北京房市的中长期趋势产生影响。而且,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地位,让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体化进程更为艰难。所以,北京楼市即便有“举国一城”的卓绝地位,也不见得能领跑一线。
上海的户籍门槛低于北京,高于广、深,户籍开放的内外阻力也高于广深。且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广、深。若上海继续严控人口,很快就会暴露后劲不足的短板。不过,上海所处的长三角都市圈得天独厚,无论是一体化的基础还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都不是大湾区能比的。
可以预见,四大一线的楼市未来也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走向分化。这是十年、二十年的长期变化,变数颇多,不急于定论。
总而言之,房产是固定资产,购房是长期的价值投资,大可不必为了短期的价格变化大喜大悲。风物长须放眼望,三代人、六个钱包到底值不值,还得看宏观经济、区域发展的大势。过度乐观不合时宜,过度悲观也毫无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