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身份花样多,火眼金睛辨真假
网络安全记心间
每年九月的第三周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现如今犯罪分子诈骗伎俩层出不穷,尤其近年来其伪装手段越来越丰富,常常假冒成各种人群接近、骗取人们的信任。为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接下来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认识这些假冒身份的骗局,练就辨别真假的“火眼金睛”。
假冒“官方”
(滑动下方“手机”学习)
01
“新生群”骗局
每逢开学,许多新生都想提前了解一下学校方方面面的信息,诈骗分子利用同学们的这种心理,在各大网络平台,申请大量真假难辨的山寨“新生群”,假装校方发布收费信息,或是到各个官方群中发布诱导用户添加好友的引流话术,随后便会以各种形式骗取新生财物。
02
“校园贷”骗局
有些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贷款平台,伪装客服人员,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贷款业务,以“校园贷无利息、高金额”为由,或以购买高档物品作为幌子,诱使学生借钱,很多校园贷所谓的“低利率”“免利息”都是诱导大学生进行贷款的诱饵,最后会利滚利欠下巨债。
03
“官方”骗局
骗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得新生信息,在学费缴纳之后联系学生,在电话中他们自称学校老师,以学校名义向新生收取学费、住宿费等,甚至是告知学生学费缴纳失败,需要重新缴费,要求汇到指定银行,并谎称未按时缴费则失去入学资格,更有甚者伪装银行、公检法等官方机构谎称学生参与违法行为,部分家长及学生怕影响到正常开学报到,心急之下走入了骗子的圈套。
04
“交通”骗局
开学返校之际,大部分学生会通过线上平台预订机票,诈骗分子利用乘客对机票退改签、航班变动通知的关注心理,通过短信、电话或伪造的航空公司官网、APP,向乘客发送 “航班取消”“行程变动”“机票异常需验证” 等虚假信息,附带虚假的退改签链接或要求提供银行卡号、验证码,随后便会以 “手续费”“保证金”“账户解冻费” 等名义骗取乘客财物。部分学生返校心切,容易上当。
05
“中奖”骗局
大学生常常参与校园社群抽奖、同学间分享的 “福利活动”,诈骗分子利用这种中奖心理,通过短信、社交平台私信、弹窗广告等渠道,发送 “恭喜您获得 XX 大奖” 的虚假中奖通知,附带 “领奖链接” 或要求添加 “客服” 好友,随后便会以 “手续费”“税费”等名义,要求大学生先转账再领奖,待其转账后,要么失联,要么继续编造理由索要更多费用,最终骗取财物。
应对措施
认准官方新生群,新生们不要轻易加入各种小群。但凡涉及缴费或者隐私信息等问题时,学生和家长都务必要从先通过官方渠道咨询学校老师,多方确认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切勿轻信他人、随意点击不明网络链接,避免上当受骗,如果涉嫌诈骗和敲诈勒索,可以直接报警。
对自己的隐私要严格保密,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坚决不将身份证、银行卡借给他人使用;如已陷入不良网贷困扰,先向家长和老师汇报情况,并向有关机构寻求帮助。
遇到“官方”通告类事件要提高警惕,先向家长和老师汇报情况,并向有关机构进行求证,遇到欺诈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
假冒“亲友”
(滑动下方“手机”学习)
01
“领导”骗局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会与辅导员、学院领导沟通,对校方工作人员的联系普遍较为重视且信任,诈骗分子利用这种心理,通过校园社群添加好友、伪装成领导手机号发送短信等方式,以 “帮你优先办理奖助学金需先交材料押金”“你的学籍信息有误需交认证费修改” 等理由,要求大学生通过微信、支付宝或银行卡转账,待大学生转账后便迅速失联,最终骗取大学生的生活费、学费甚至向家人索要的费用。
02
“同学”骗局
大学生日常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同学朋友联系,诈骗分子通过盗取同学或朋友的社交账号,或模仿其头像、昵称、说话语气新建账号,添加受害者为好友后,以 “手机欠费急需充值”“突发急事向你借点钱周转” 等理由,要求大学生通过微信、支付宝转账。待大学生转账后,要么继续编造理由索要更多费用,要么直接失联,最终骗取大学生的生活费、零花钱甚至准备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的费用。
03
“对象”骗局
大学生处于情感需求较为强烈的阶段,常通过社交 APP、游戏组队、校园兴趣社群等渠道结识网恋对象,随着交往加深,容易对对方产生情感依赖与信任。诈骗分子利用这种心理,先通过打造 “温柔体贴学长”“同校兴趣相投同学” 等虚假人设,与大学生建立网恋关系,日常通过分享生活、情感陪伴获取信任后,便开始编造各类理由索要财物,诱导大学生转账。待大学生转账后,要么逐渐冷淡失联,要么继续编造新理由拖延还款、诱导更多投入,最终骗取大学生的生活费、兼职收入甚至向家人借来的钱。
应对措施
身份核实优先:遇自称校方领导、同学朋友的人提要求,先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或当面核实;网恋对象涉及财物往来前,尽量视频通话确认身份,不仅凭文字、图片信任对方。
转账请求警惕:无论对方自称领导(提 “押金”“垫付”)、朋友(提 “代付”“借钱”)还是网恋对象(提 “应急”“投资”),凡要求转账均先冷静,不轻易相信 “紧急”“保密” 等催促理由,可找辅导员、身边同学帮忙判断。
留存证据报案:若怀疑受骗,及时留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号信息,一旦确认被骗,立即向学校保卫处报备,并拨打 110 或到就近派出所报案,避免延误追损时机。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学生编辑:潘晨玥
责任编辑:周俊峰 牛晴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