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罗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团队开展2025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系列公益活动,为公众普及防治知识,呼吁社会共同关注认知健康。
中山三院义诊活动现场。罗政/摄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约5%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这一比例还在攀升。
“阿尔茨海默病并不是‘老糊涂’,而是一种可以早期识别、积极干预的疾病。”中山三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介绍,临床发现的首发症状往往不仅是家属所熟知的记忆力丧失,还可能表现为睡眠障碍、焦虑冷漠、方向感下降等。如果家属能及时留意这些早期信号,便可通过简单的方法,通过量表测试初步判断认知功能是否受损,尽早送医干预。
医生为市民提供咨询服务。罗政/摄
我国本年度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主题为“早防早治,守护认知”。早期识别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至关重要,越早诊断,越能通过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来延缓病情发展。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如何辨别?陆正齐提到,家属可以用一张纸检查老年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让老年人将纸张对折再对折,随后将折纸放在右腿上,根据老人执行情况进行判断;也可让老人画一个圆形钟表,并标注具体时间,根据老人是否能画出基本圆形、是否记住需标注的时间来判断。家属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带老人前往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就诊,并根据医师专业意见尽早进行干预。
近年来,医学界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筛早治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陆正齐透露,目前“一滴血”检测技术已在临床应用,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关蛋白质指标,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早期筛查。如果在疾病早期阶段确诊,会有机会延缓病情发展,减少病症到达晚期才被发现的悲剧。
陆正齐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或延缓发病,建议在饮食、运动、睡眠三方面“三位一体”及早干预:日常饮食可采用地中海饮食(富含蔬菜、水果、鱼、坚果、橄榄油),选择优质淀粉类食物(低升糖指数);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保证充足睡眠,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旦出现睡眠障碍、焦虑、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