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巴东县大支坪镇尚家村十二组村民田玉香家门前的入户路完成硬化。这标志着该村“最后100米”道路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困扰村民多年的“农机进不来,梨子、茶叶运不出”的难题成为历史。
硬化门前的入户路
过去
尚家村虽已实现组级公路贯通
但部分连接农户家门的“最后100米”
仍是泥泞土路
“这条路车子进出容易打滑,人走路也不方便,下雨就是一身泥。”
田玉香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困扰。
今年4月,巴东县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干部主动下沉一线调研。尚家村“两委”在走访中发现问题后,迅速上报镇党委。镇党委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调研,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共同探索,创新推出了“村级奖补+村民自筹”的建设模式。
村“两委”上门走访
该模式为村级每米奖补80元
村民自主建设
由村民自行采购建材、投工投劳,村“两委”负责现场指导协调,验收环节则实施“村级初审+多部门联审”。这一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有效撬动了社会资金。
“新模式让工期缩短了60%以上。”
尚家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谭祖斌介绍。
方案出台后
村民热情高涨
短短一个月
便完成了一公里多入户路的硬化
20多户村民家门口铺上了平整的水泥路
“以前采摘黄金梨要人工背回家,现在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
村民刘业松高兴地说
硬化后的梨园公路
尚家村的成功经验很快在大支坪镇得到复制推广。今年5月,大支坪镇统一制定奖补标准,并出台了《关于农村水泥路建设奖补的工作提示》。
据统计,全镇预计新增硬化公路11公里,利用奖补政策撬动群众投工投劳及资金近100万元,惠及200余户农户。
“这一模式破解了‘财政有限、需求无限’的困局,实现了干部能力跃升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大支坪镇党委书记田向东表示。
从昔日的泥泞满身到今日“户户通”的干净整洁,尚家村的蜕变,是巴东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村级奖补+村民自筹”的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偏远山区的基建资金难题,更在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中锤炼了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成为“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中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 来源 : 巴东发布
|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