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谈到全红婵,大家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跳水天才少女”这个标签。
不过,很少有人留意到,在耀眼的舞台背后,其实还藏着她那些鲜有人知的苦涩与努力。
前段时间,全红婵因为一些事儿搞得热搜不断,挺惹眼的。
到现在为止,人民日报亲自“点名”一下,才算是把她真正的情况给揭示出来。
光环之下
就是靠“水花消失术”来征服奥运舞台,年纪轻轻就拿奖拿到手软的“全红婵”。
不妨说,她已经成了咱们国家的骄傲了。
不过,带着“奥运冠军”的名号,全红婵的每一个动作都被格外关注、放大了好多。
同时,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了,伴随她的光环一起出现。
今年5月份,全国跳水冠军赛和世锦赛选拔赛,以及全运会的资格赛,都是在武汉拉开了帷幕。
可是在广东跳水队的参赛名单里,却没有看到全红婵的名字。
偏偏一张照片曝光,结果让全红婵再次成为焦点。
照片里,全红婵看起来明显胖了点,还长高了不少。
对那些得要准确把控空中姿势、追求“零水花”的跳水运动来说,几乎就是个“死里逃生”的难题。
所以,有些心怀不轨的网友就把她吃榴莲的视频翻了出来。
有人没分清楚情况,就直接指责她说是不自律,导致体重超标。
其实,几乎每个跳水运动员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没啥大不了的。
到五月份的比赛,那也是因为旧伤又犯了,才没能去上场。
其实,比起那些质疑,还有一件更得她下功夫的事情,得全红婵自己硬着头皮去面对。
其实,她面临的可能是心理上的难题,在大家眼里,她就像个“永远不会失误的冠军”。
没人会想到,她其实也是个会痛、会累的孩子。
全红婵的“厉害”,可从来都不是天生的那种天赋。
寒门起跳
全红婵是在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迈合村长大的。
她家境挺拮据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靠着几块果园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母亲早些年也发生过车祸,身体状况不太好,全家大部分的事情基本上都靠她爸在撑着。
七岁那会儿,全红婵在学校操场上玩跳格子的时候,被启蒙教练陈华明发现,从此扯开了她的运动旅程。
天赋再配上她的坚持不懈,比赛中总像是走了“开了挂”似的。
在2020年的全国跳水冠军赛上,她首次亮相全国大赛,就拿到了437.75分的好成绩,赢得了冠军,还顺利进入了国家队。
在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她的三跳全都获得满分,打破了世界纪录。
这段时间里,全红婵参加的各种比赛几乎都能拿到冠军奖杯。
大家都叫她“天才少女”呢,提起全红婵这个名字,第一反应就是这个称呼。
不过那些光彩照人的成绩,都离不开全红婵日复一日坚持训练的辛苦付出。
东京奥运会一结束,参赛的运动员们就都可以写一段时间,放松放松了。
虽然是假期,全红婵还是没放松,依然坚持在训练馆里努力挥洒汗水。
当记者问到跳水有没有什么秘诀的时候,
她面对镜头说:“我可不是你们说的天才少女,这些都是反复练过的,一遍又一遍地练。”
她的努力说不定也是跟她家里的境况有关系吧。
所以,成名之后,他并没有忘记家人,靠自己的一番辛苦为家人争取到了更好的日子。
全红婵的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家里建一栋新房子。
没别的事,就是想让孩子们回来的时候有个落脚的地方。
而现在,这个心愿也成真了。
不仅如此,全红婵的哥哥也借着妹妹的人气开启了助农直播,为当地农民的销售出了一份力。
就这么一位善良而又正直的全妹,却因为一件事再度陷入了争议之中。
真实处境
九月份,全红婵手拿暨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迈进了校园的大门。
本来是挺值得高兴的事情,可偏偏有人凭空造谣,开始质疑起来。
大家都在留言说,“现在上大学的训练怎么搞?以后还能参加比赛吗?”
其实网友们还不知道,全红婵已经18岁了,差不多该上大学的年纪了。
像她这年纪的运动员,基本上都在上大学呢。
她为什么偏偏选了暨南大学,主要是看中那里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其它各方面的因素。
都能让全红婵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兼顾训练。
更别说,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院长就是那位同样作为运动员出身的苏炳添。
作为前辈,或许苏炳添能为全红婵的未来规划提供一些建议。
昨天在暨南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全红婵到场了,脸上带着和赛场上不一样的轻松笑容。
此刻站在开学典礼现场的全红婵,并非奥运金牌得主,也不是真正的天才少女。
其实,她就是个跟我们差不多的“大一新生”罢了。
不仅如此,人民日报还特别提到了全红婵参加暨南大学开学典礼这回事。
在网上也时不时会有人出来质疑全红蝉的事儿。
《人民日报》的一番点名,无疑揭示了全红婵的真实境况。
虽说全红婵目前暂时从跳水台走到了大学的校园里,可她依然是被官方认定的“跳水小将”。
这次点名,不仅仅是对她的肯定,更算是帮全红婵打破了那些“跳不动”的怀疑声。
还透露出一种更成熟的体育理念,让人感觉更成熟稳重。
郭晶晶在全红婵遇到低潮的时候跟她说,“更重要的是,做好你想成为的那個自己!”
照如今看来,郭晶晶的话确实说得挺有道理啊。
从湛江农村的土操场,到奥运会的领奖台,再到暨南大学的教室。
全红婵每一站的脚步,都是在不断打造更出色的自己!
结语
全红婵面对的“实际情况”,从来都不是外界猜测的那个“难关”。
其实,更多的是她在荣耀和责任的驱动下,一点一滴稳扎稳打地成长的过程。
《人民日报》对全红婵的肯定,感觉更像是给那些怀揣梦想人的一剂强心针。
赢得成功,向来不是活在他人的盼望中。
而是向全红婵那样,在质疑的声音中坚持最初的梦想,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己,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