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蕊娜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低碳能源与动力领域复杂条件下热质传递理论与技术研究,聚焦非常规能源开发、CO2地质封存及航空热防护。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29项。荣获2025年“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殊荣。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清洁能源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清华大学胥蕊娜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先锋——她长期深耕低碳能源技术,不仅在科研一线取得多项突破,更以技术创新推动能源清洁化发展,成为中国清洁能源领域的中坚力量。
投身学术前沿奠定坚实基础
胥蕊娜自幼聪慧好学,1998年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攻读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并于2002年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她继续深造,于2002年至2007年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攻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她于2005年2月至5月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访问学生,不断拓宽国际视野。这段教育经历为她奠定了坚实的工程热物理研究基础,也培养了她严谨的科研作风。
毕业后,胥蕊娜积极投身学术研究。2007年7月,她在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担任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开启了她的职业生涯。2012年1月她赴英国剑桥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系开展合作,研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聚焦关键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胥蕊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低碳能源与动力领域复杂条件下热质传递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她长期致力于工程热物理领域中微/纳多孔结构及超临界压力条件下流动与热质传递理论及应用研究。
具体而言,她的研究方向包括非常规能源资源(如页岩气、页岩油、深层增强型地热系统、超稠油热采)的开采技术,CO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如CO2强化页岩油气开采、CO2增强型地热系统、CO2超稠油热采),以及航空航天热防护领域涉及的热物理现象及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
在这些领域,胥蕊娜取得了显著成就。她通过揭示表界面对流体热质传递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复杂条件下微纳结构中流体热质传递性能的定量模型和调控方法。这些理论创新不仅深化了对微纳尺度和超临界压力条件下多孔介质内流体输运和热质传递机理的理解,还关注速度滑移、温度跳跃、努森扩散等影响因素,以及超临界压力条件下单相和两相输运与换热规律。她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非常规能源资源开发、CO2地质封存与利用、强化换热和航天热防护等领域。
创新技术推动产研融合
在技术创新方面,胥蕊娜发明并研制了飞行器主动热防护部件、页岩物性测量装置等关键设备。这些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飞行器研制、页岩气藏现场勘探,以及国内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9项、美国发明专利4项。这些专利和技术应用不仅推动了产业进步,还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胥蕊娜不仅在科研一线耕耘,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她领导的研究院聚焦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致力于山西乃至全国的能源转型。她的研究直接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例如通过CO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探索低碳能源开发新路径。在航空航天领域,她的热防护技术为高超声速飞行器提供了关键支撑,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展望未来,胥蕊娜表示,将继续深耕低碳能源领域,探索更多前沿技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她的经历激励着无数青年科学家,证明了坚持与创新的强大力量。在当下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挑战下,像胥蕊娜这样的科学家,正为中国向绿色未来迈进默默奉献着力量。 记者 高朋 文/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