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水浒水袖舞,三水激荡时代潮
兴化游子徐永青的文化寻根与传播手记
盛夏七月,我以媒体记者与自媒体人的双重身份,踏上了“e线先锋 赋能‘四敢’”寻迹人文“三水”的采风之旅。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兴化人,当双脚再次踏上故乡青石板路,当“施耐庵的水浒、郑板桥的水墨、梅兰芳的水袖”这三股文化清流汇聚成磅礴巨浪扑面而来时,26年媒体生涯锤炼的职业敏感与百万粉丝赋予的传播责任,在胸中激荡出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一、故园寻迹:三水源头活水来
车入兴化,水网纵横间流淌着文脉的密码。在兴化市博物馆,一只曾亮相“苏超”赛场的“武松打虎”道具虎引发众人会心一笑。这只憨态可掬又威风凛凛的虎,让“施耐庵故里”“水浒文化”瞬间破圈,成为网络热搜常客。步入施耐庵纪念馆,《施氏长门谱》、墓志铭等文物静述着水浒基因在此生根的传奇。作为兴化子弟,凝视这些泛黄的族谱,仿佛听见先祖笔端惊雷的回响——那份“替天行道”的豪情,早已融入泰州人“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血液。
板桥故居粉墙黛瓦,兰竹萧疏。“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故居厨房门楣上板桥手书的对联,恰是我童年记忆里最质朴的烟火气。这位“扬州八怪”之首,用一枝一叶绘尽民生疾苦,其“水墨”精神的核心,正是扎根泥土、心系苍生。同行的网络大V们纷纷举起镜头,记录这穿越时空的文人风骨。我驻足于小天井,竹影摇曳中,顿悟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正是今日泰州“四敢”精神最生动的古典注脚。
二、文脉奔涌:守正创新绽芳华
泰州的文化长河,从兴化出发,在海陵区汇聚成更壮阔的波澜。
凤城河畔的梅兰芳纪念馆(梅园),将一代宗师的艺术人生与泰州血脉深情绾结。梅先生以“蓄须明志”捍卫民族尊严的铮铮铁骨,与舞台上风华绝代的“水袖”艺术交相辉映。这份家国情怀,在泰州梅兰芳京剧团得到了青春传承。当青年演员姚玟萱一袭华裳,唱响《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行云流水的唱腔赢得满堂喝彩。剧团成立仅一年,便创排《梅兰芳·丹桂记》,开发“梅八出”文创,以青春姿态对话传统,让“梅韵京腔”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正是“守正创新”最动人的实践。
泰州崇文重教的基因,深植于安定书院的蝴蝶厅与崇儒祠的青砖黛瓦。北宋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泰州学派精髓,历经千年仍滋养着这座城。在崇儒祠,我们聆听当代学者如何将儒学智慧融入社区治理与青少年教育,古老思想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机。永青
三、e线赋能:自媒体点燃文化传播“燎原之火”
作为拥有26年专业历练的媒体人,我深知此次活动不仅是文化寻根,更是一场融媒体传播的实战。在郑板桥故居,一段10秒左右短视频,配合“一枝一叶总关情,板桥风骨今犹在”的深情解读,迅速在抖音、视频号引爆,24小时播放量突破50万+。梅兰芳京剧团后台抓拍的青年演员练功花絮,以“00后对话百年梅派”的鲜活视角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首。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由我主创并推动的微博话题#网络名人看泰州# ,如同一块磁石,汇聚了全网目光。话题上线48小时:
微博端:阅读量突破300万+ ,登上同城热搜榜,讨论热烈;
全域平台:在抖音、今日头条、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相关短视频与图文总观看量达 200万+;
全网总曝光:累计突破500万人次!永青
这些数据背后,是我们对平台调性的精准把握与新闻时效性的极致追求。一条展现杨根思烈士陵园庄严氛围与网信办党员重温誓词的Vlog,巧妙融合红色精神与“四敢”担当,在朋友圈被转发,实现主流价值与网络流量的同频共振。自媒体,已从信息传递的渠道,跃升为激活传统文化、赋能城市形象的战略支点。
四、游子心潮:水韵乡愁里的时代新声永青
两日的行程,脚步丈量着故乡的肌理,目光抚过历史的刻痕。作为一个离乡多年的兴化子弟,此番归来,绝非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迟到的文化朝圣,一次灵魂深处的归航。凤城河的水波,兴化垛田的水网,连同那浸润在“三水”文脉里的气息,都在无声地叩击着我的心扉。
在郑板桥故居的小天井:竹影依旧婆娑,那方寸天地曾孕育了“难得糊涂”的大智慧。儿时只觉得板桥竹清瘦孤高,如今再看,那嶙峋瘦骨间蕴含的,分明是扎根故土、心系民生的坚韧与深情。“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水墨”的魂,早已流淌在每一个泰州人的血脉里,化作今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务实底色。我轻轻触摸斑驳的粉墙,仿佛触碰到先祖温热的脉搏。
于施耐庵纪念馆的族谱前:《施氏长门谱》静静诉说着水浒基因在此的繁衍生息。作为兴化人,凝视那些泛黄的姓名,耳畔似有惊雷滚过——那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呐喊,是施公笔下的江湖豪情。这份骨子里的“闯荡气魄”,不正是今日泰州,特别是我的家乡兴化,在文旅融合大潮中,敢于创新、勇于破圈的精神源头吗?那只在“苏超”赛场上意外走红的“武松打虎”道具虎,不正是这种“水浒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演绎?
听梅兰芳京剧团的丝竹悠扬:当青年演员姚玟萱的水袖翻飞,唱腔婉转,《贵妃醉酒》的华美穿越时空。在梅先生故乡的土地上,听着这熟悉的京韵,感受着剧团年轻的活力与“守正创新”的探索,内心激荡不已。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民族气节与舞台上绝代风华的水袖艺术,在此刻完美交融。这“水袖”舞出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更是泰州人融入骨血的家国情怀与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它让我看到,经典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
穿行于崇儒祠与安定书院:琅琅书声仿佛穿越千年。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诲,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哲思,如同这夏日的清风,拂过心田。在崇儒祠,听当代学者讲述如何将儒学智慧融入社区治理、滋养青少年心灵,我深切感受到,泰州崇文重教的千年基因,正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服务时代的方式“活”在当下。这文脉的延续,是城市最深沉的力量。
故乡的变与不变:穿行于兴化、海陵、泰兴、高港(高新),故乡的轮廓在眼前铺展、刷新。儿时记忆里的垛田水网,如今正成为生态旅游的画卷;青石板路串联的古迹旁,文旅新业态悄然生长。海陵依托“梅郎故里”的金字招牌和深厚的儒学积淀,正着力打造戏曲传承的高地与思想创新的策源地。全市上下,“三水”文脉已不仅仅是历史的荣光,它正化作滋养“四敢”精神的沃土,驱动着产业升级、城市焕新,在“产、水、文、人”的宏大篇章中,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新闻人的凝视:快门按下的,不仅是眼前的风景,更是心底的波澜。我以新闻人的敏锐捕捉着故乡的脉动,以自媒体人的触角传递着它的新声。我看到,文化的种子从未凋零,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抽枝、散叶,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芳华”。这份新生的力量,让游子的乡愁,不再是单纯的怀旧,更添了一份对故乡未来的笃定与自豪。
结语:以“e”为舟,载三水驶向星辰大海
“三水”奔流,不舍昼夜。泰州,这艘以施耐庵的笔墨为锚、郑板桥的风骨为桅、梅兰芳的风华为帆的航船,承载着红色基因的赤诚与海军诞生的荣光,正乘着“四敢”的浩荡东风,向着文化强市、活力新城的壮阔未来破浪前行。
而我,一个被故乡文脉滋养的媒体人,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船夫”,愿继续以笔为篙,以镜头为帆,在这片由信息浪潮汇聚的广阔海域中,为泰州的故事奋力划桨。让施耐庵的豪情、郑板桥的深情、梅兰芳的华章,以及这片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奋斗诗篇,乘着自媒体的东风,激荡出更辽阔的时代回响,让泰州的“时代芳华”,辉映于无垠的星辰大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