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引三治”与“一主两精”: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创新的阳原样本

0
分享至

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与实践

——基于河北阳原“一引三治”与“一主两精”模式的考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基层治理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运用多种手段对乡村和城市社区最基础的社会单元中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乡村治理与城市社区治理同属基层治理范畴,共同体现出地方的基层治理水平。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乡村治理注重集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和传统村落改造,通过党建引领创新,以‘党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提升乡村治理及发展水平。”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委书记何景明说,“城区社区治理则聚焦社区服务、民生保障和智慧化建设,通常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通过‘织密网格’‘主动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在基层治理工作上,阳原县以井儿沟乡上八角村推行的“一引三治”模式和西城镇的“一主两精”模式,分别从乡村治理和城区社区治理两个方面开展特色路径探索,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阳原经验”。


阳原县井儿沟乡上八角村乡村治理经验调研座谈会

“一引三治”模式:

上八角村的乡村治理

上八角村是阳原县井儿沟乡西部的一个普通行政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该村创新发展‘一引三治’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的特色路径。”井儿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梦晗说,“该村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着力点,通过党建引领乡村发展与坚持‘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引”:党建引领发展,筑牢治理堡垒。上八角村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治理工作全过程。一是建立健全“党支部-党员-农户”三级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等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村党支部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通过“理论大讲堂”对党员干部进行全员轮训,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党支部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发展肉牛养殖、酸枣种植和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例如,村委会成立阳原灵泉食品有限公司,帮助返乡青年党员温海河发展“麻酱鸡蛋”加工并实现规模化运营;为返乡养殖芦丁鸡的村民闫彪提供厂房,为养殖肉牛的村民贺春江提供场地,掀起返乡创业热潮。通过土地流转建设350亩酸枣种植基地和76亩农业认养示范基地,完成食用菌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集体增收70多万元,解决80多人就业。

法“治”:坚持法治保障,夯实治理根基。强化党员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守法意识,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习惯。一是重视法治宣传工作。每日清晨“法治十分钟”制度,用喇叭播放法律知识;对未成年人开展法治教育讲座;利用上八角村法治文化讲堂,每月邀请县乡有关领导及政法部门同志为全体党员以及广大村民上法治课,同时发放宣传手册,购置法律图书,建设法治宣传墙和宣传栏,喷绘法治格言、小故事、漫画等。二是完善法治服务体系。聘请司法所工作人员任村公共法律顾问,为村里进行法律风险点排查;组建“法润民生”微信群,定期更新普法案例;设立高标准村级综治中心,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成立调委会,建设调解室,投资建成村级监控系统;创建“网格+综治”工作模式,选出“两代表一委员”“一贤四老”、大学生和乡土人才等力量充实队伍,确保矛盾调解小不出村、难不出乡,连续多年未出现越级上访事件。

德“治”:坚持德治教化,弘扬文明乡风。上八角村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德治建设,实现党的建设、文明实践、社会治理与弘扬传统礼义等融合发展。一是多方建设平台。为村民德治民心搭建载体,营造浓厚的民俗礼义氛围。该村建设了占地20余亩的“一园两馆三基地”,即礼义园,村史馆、民俗馆,国学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和新时代农民实践站。二是树立模范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身边人,用身边的故事激励人,村里每年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最好儿媳”等评比活动。例如见义勇为村民史永录,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水库救出村民,成为全村的楷模;无怨无悔悉心照料瘫痪丈夫20年村民杨金梅,被村民传为佳话。三是丰富文化生活。把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不断提升村民素养和乡风文明程度;开展“逐梦新时代 幸福舞起来”广场舞比赛;开展“有感情、有情怀、有温度”的送戏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自“治”:坚持自强基,激发群众参与。为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村里建立了村级事务共商共议共定的党群议事机制;建立了村民代表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制定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议事规则》《村规民约》,实现依规治村、依规管事。一是考评干部方面,该村细化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主体责任清单等“六项清单”,每月考评“两委”干部履责行为。二是民主决策方面,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集体协商议事、决事、办事,引导村民参与农村项目建设、环境整治、公益事业等事务,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是参与管理方面,深化“百姓说事,干部解题”机制,实行“说事议事制”,健全包片联户制度,要求1名村干部和1名驻村工作队成员承包一个片区,通过上门找“事”、见面谈“事”,方便村民痛快说事、有效办事;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探索推行“民心聊天室”“乡贤议事会”等系列乡村治理模式,通过微信群、板凳会、院落会等多种形式,征集群众反映诉求,共商发展大计;建立积分管理制,创建五美爱心超市,以积分兑换物品的方式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引导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实践表明,上八角村乡村治理中的“一引”是核心,只有党建引领发展,才能筑牢发展堡垒。“三治”是关键,“法治”定纷止争、“德治”成风化人、“自治”激发活力,三者缺一不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该村荣获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先进集体”“张家口市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先进集体”“阳原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这些荣光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阳原县西城镇西宁路

社区治理的“一主两精”模式:

西城镇的城区治理探索

“与乡村治理相呼应,阳原县西城镇在城区治理中创新推行‘一主两精’模式,以改革城区社区基层治理模式为载体,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完善机制,实行‘主动服务’‘精细治理’‘精准发力’举措,以‘织密网格’和‘主动服务’实现社区服务效能、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的全面提升。”西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飞说道。

“主”动服务:改革服务模式,实现“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治理的核心是服务,服务的生命力在主动。西城镇摒弃“坐等群众上门”的被动思维,推动主动服务模式,为居民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创新主动机制。西城镇构建了“居民需求主动感知—问题隐患主动排查—服务资源主动匹配”的闭环工作链条。“需求和问题档案”常更新:社区工作人员变“办公室坐班”为“楼栋走访”,通过常态化的“敲门行动”,结合线上互动,全面、动态建立覆盖所有家庭的“居民需求档案”和社区存在的问题隐患。“服务日历”常推送:围绕社保认证、高龄补贴、医保缴费、政策咨询等高频民生事项,排查出居民和社区问题的解决方案,社区工作人员主动梳理形成清晰的“服务日历”,通过电话、微信、张贴公告和上门解决等多种方式,主动提醒相关居民,实现服务“找上门”。二是党员主动带头。西城镇建立“红色物业”机制,将镇机关36名老党员、老同志安排到社区工作,与社区工作者结成工作搭子,共同服务小区群众;老党员带新社工,积极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带头作用。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市内其他先进社区的工作经验,比如组织社区书记到沽源县学习,邀请张家口市桥东区和怀来县的社区书记到阳原讲授社区工作方法。针对社区老龄化问题,还组织退休老党员参与管理小区,义务担任社区治安和卫生监管员,主动解决居民身边的关键事。三是全面主动行动自从推行“主动服务”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指导下,各社区工作人员积极行动起来。小区环境治理对没有物业的36个小区,进行多次垃圾集中清理和楼道杂物清理;在北街社区、汇嘉名苑小区等绿化不好的社区种植绿植5000多株。开展义诊培训在城内街社区、河湾街社区、新丽景小区和兴园小区联合县医院开展多次义诊活动;开展巾帼家政进社区、免费培训小区“宝妈”、慰问困难群众、同单元长座谈等各类活动。处置突发事件不等不靠,第一时间安置受灾的社区群众和处理灾情事故,斥资维修受损房屋、重新规划停车位、打通生命通道等。化解群众难题多方面筹集资金,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像协调解决没有维修基金小区的电力线路改造、平房线路规整、修缮楼顶和楼房车库下陷等问题。

“精”细治理:改革社区布局,实现“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西城镇通过改革社区布局,进一步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通过缩小服务半径、细化责任内容、优化服务流程,实现社区治理工作的“无缝隙”覆盖,从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一是划分区域更“精细”。建立“15分钟便民服务圈”机制,针对原7个社区管辖范围过大、服务力量分散等问题,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将社区数量增至12个,服务半径由平均1.5公里缩短至0.8公里。县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拟新成立5个社区,准备新建顺圣街社区居委会、顺圣西街社区居委会、平安西街社区居委会、荣昌街社区居委会、上善河社区居委会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缩小管理单元、强化责任到人、整合多元力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二是落实责任更“精细”。精细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精微处见功夫。社区工作人员实行每日巡查制,及时发现细小问题并上报,比如井盖破损、墙皮脱落、乱堆杂物等安全隐患。社区依据网格信息,能精准定位卫生死角、秩序混乱点,集中力量整治;建立详实的居民信息库,特别是对残疾人、空巢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常态化的关爱帮扶。

“精”准发力:改革网格体系,实现“面上覆盖”向“精准发力”转变西城镇通过改革网格体系,从“织密网格”到“精准发力”,依托数据赋能和需求导向,针对居民差异化需求提供“靶向服务”,以精准化提升服务温度,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善治目标,让居民社区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一是建设“精准”网格体系机制。构建了“社区-网格-微网格”三级体系,将原有7个社区细分为113个网格,每个网格的楼道单元,都设置了单元长,98个小区共设置单元长2266人。除了少数单元长由网格员和物业人员兼任,大多数单元长人员由县直单位在职党员干部、退休党员、热心居民等组成,这些人白天单位上班,空时兼管“单元”。二是充实“精准”专职网格队伍。为了加强专职网格员队伍,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增派36名镇干部充实到社区网格员队伍中。113名网格员按照“早巡夜访”工作方式,深入各小区开展入户信息核实工作。通过建立居民信息动态数据库,实行社区居民网格数字化管理。自从2025年初以来,累计采集核实基础信息1.5万条,通过入户排查安全隐患201件,化解矛盾纠纷26起,化解12345投诉735件,为居民精准靶向服务提供了有效数据信息。

西城镇的“一主两精”实践表明,城区治理须以“主动服务”为重心,通过主动服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发现”;以精细为方法,将管理单元划小做实,实现服务零距离;以精准为原则,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问题分类施策,提高治理效能。这一模式得到城区居民充分认可,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在阳原县多个社区侧重推广。

阳原县乡村与城区治理

的经验启示

阳原县通过乡村“一引三治”和城区“一主两精”的特色治理探索,在基层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治理方面,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产业发展更具活力,乡风文明持续提升;城区治理方面,服务效能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数字治理逐步推进。

阳原经验的启示在于:必须坚持党建引领这一根本遵循。无论是乡村治理的“一引三治”还是城区社区“一主两精”,党组织始终是治理核心,上八角村通过“头雁领航”工程强化支部引领,西城镇通过“红色物业”发挥党员带头行动,这些实践表明,要因地制宜地坚持党建引领这一原则。乡村治理侧重“三治融合”,因为传统村落是熟人社会,德治、自治更有基础;城区侧重精细服务,因为社区是半熟人社会,需要制度化、标准化手段,必须坚持群众参与这一关键,两个模式都体现了“治理为了群众、治理依靠群众”的理念。(任能旺)

来源:人民论坛网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乡村振兴 incentive-icons
中国乡村振兴
由《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负责运营
12243文章数 1596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