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甘肃陇东直流配套新能源330千伏送出工程(庆阳)历经数月奋战,圆满完成全部建设、调试及验收工作,正式投入运行。作为“陇电入鲁”战略中陇东新能源外送的“主动脉”,该工程的顺利投运,不仅标志着“陇电入鲁”战略迈出关键一步,更为陇东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与外送打通核心通道,成为国家实施西北能源东送、推动跨区域绿电协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搭建沙戈荒绿色能源通道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本工程成为国家第一批沙戈荒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的关键配套项目,肩负着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转型的重大使命。工程选址庆阳市环县,路径跨越13个乡镇,以750千伏曲子变电站为起点,新建4条线路分别连接4座新能源升压站,架设输电线路总长324.262公里、铁塔677基。这条300公里级的绿色能源输送长廊,不仅大幅提升了区域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更为我国沙戈荒地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与外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为后续同类项目建设树立了标杆。
从国家能源布局来看,该工程的建设与“西电东送”国家战略深度契合,是打通西北清洁能源向中东部负荷中心输送“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陇东地区地处西北内陆,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却长期面临资源富集但外送能力不足的发展瓶颈。而山东等中东部省份经济发达、用电需求旺盛,在“双碳”目标下对绿电的需求日益迫切。本工程的投运,精准衔接了西北能源供给端与中东部能源需求端,形成“资源开发-电力输送-需求消纳”的完整闭环,让沙戈荒地区的风光资源跨越千里转化为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动能,进一步优化了全国能源资源配置格局。
聚焦建设多重挑战,科技与匠心共破施工难题
工程建设过程中,挑战接踵而至。线路迁改复杂、交叉跨越密集、恶劣天气频发、安全风险多样等难题,考验着每一位参建者。但参建单位迎难而上,凭借科技赋能与匠心坚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攻坚答卷。
系统谋划,协同破局。国网庆阳供电公司主动担当,牵头成立工程安全生产委员会与业主项目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工程期间,累计完成43处线路迁改,成功实施197次高风险作业,涵盖跨越铁路、公路、河流及其他电力线路等场景,实现电网安全运行与工程高效建设的“双统筹”。
精准管控,筑牢安全。创新建立“二级-三级-四级”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对施工全流程进行细致排查,精准识别并管控各类风险2400余项,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为工程建设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数字赋能,智慧建管。全面应用数字化监控平台,整合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数据,实现施工全过程“可视化、可追溯、可预警”。通过数字化手段,工程精益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与流程延误。
不畏艰险,日夜兼程。建设团队扎根野外一线,直面高温、强风、沙尘、暴雨等极端天气的考验。他们以“战风沙、顶烈日、抢工期”的毅力,实行24小时轮班连续作业,用坚守与汗水保障工程优质高效推进,诠释了电力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
释放多维绿色效益,激活区域发展全新动能
工程投运后,绿色效益立竿见影。据测算,该工程每年可向山东等中东部地区输送绿电约140亿千瓦时,换算成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数据,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4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00万吨,为中东部地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强劲绿电动力。
对陇东地区而言,这一工程更是推动发展的“新引擎”。它将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带动新能源产业链升级,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未来,国网庆阳供电公司将以该工程投运为契机,持续完善“日常巡检+专项排查+智能监测”三位一体的运维保障体系,深化无人机巡检、红外测温、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全力确保这条绿色能源“大动脉”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同时,通过总结工程建设经验,为后续新能源项目推进与甘肃绿色能源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更多陇东力量。
(作者:石强 常传清 郑朝宁 陈高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