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监总局来了个大新闻,11.7万辆小米SU7召回,原因是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如果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11.7万辆是什么概念?占小米累计交付量30万辆的近40%。
当然这个召回不是说退回去,而是通过OTA进行远程软件升级,不过挂在国家市监总局官网上,还是很亮眼的。
大众质疑关注点也很聚焦:当车企用快速迭代跑赢市场,要做些什么,才能不让安全成为掉队者。
这次安全隐患主要是在辅助驾驶上。
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特殊场景下失效,说明系统对复杂路况(比如急弯、施工区、临时障碍物)的识别与响应滞后,如果驾驶员没有及时接管,碰撞风险骤增。
这事儿,对小米来说是有案例的。
2025年3月安徽高速事故,一辆开启NOA模式的小米SU7以116km/h冲入施工改道区,与隔离带碰撞导致3人死亡,事发时系统虽然有预警有减速,但最终结果还是避险失败。
这次事故的调查结果其实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明说,网络上争议也很大,不过就这事件之后,国家对车企的智能驾驶宣传进行了紧急降温。
小米汽车刚出来的时候,可以说是誉满天下。
等到一些事件逐步的发酵,争议也就来了。
这已经是小米的第二次大规模召回了,上一次是2025年1月因为泊车软件召回3万余辆,起因是去年11月多位小米SU7标准版车主使用自动泊车时,出现了剐蹭事件。
大家发现没有,其实这些年造车新势力的召回事件,大部分都和硬件关系不大,也就是说车还是好车,主要都集中在了车系系统上,就是说车没有宣传的那么聪明。
资本市场的反应呢,算是中规中矩,召回公告后小米港股盘中跌超2%。
因为这事儿还是OTA能搞定的,对小米的商业成本压力不大,主要压力还是集中在消费者信心上。
一出手就是十万级规模的召回,自然会引发遐想,有些潜在消费者会觉得,这是不是把车主当免费测试员。
在高速发展期间,犯错难免,关键是怎么改,怎么预防。
在油车年代,各种老势力那也是经常召回,甚至有油门踏板卡壳这种梗离谱的事件,全球召回上千万辆;而特斯拉这些年的OTA召回也不少,一边修bug一边推新功能。
不过由于新势力往往借助网络来扩大自己的音量,顺风局的时候,这能很好的拉动销量,但出问题的时候,也会几何倍的放大质疑。
客观来看,小米这事儿放中国汽车产业这些年的高速发展里面,只能算个小磕碰。
中国汽车要想真正站起来,就得经得住这种考验。
小米的11.7万辆召回,是智能驾驶狂热期的急刹车,更是行业成熟的必修课。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给中国汽车产业提了个醒:安全和质量这根弦啥时候都松不得。
不论是车企还是监管部门都没藏着掖着,有问题就解决,这种不装的态度,是中国车企该有的样子。
当然,光有态度不够,技术底子得真过硬。
辅助驾驶不是手机刷短视频,卡了划过去就行,这玩意儿可以说是握着方向盘、踩着油门刹车,一旦出问题,那就是人命关天的大问题。
所以我提个小建议:OTA召回的时候,不能简单的说有问题,而是应该把问题说的更详细一点,甚至开放数据给第三方机构核查。
具体哪根算法神经搭错了?是识别红绿灯延迟,还是跟车距离失控?语焉不详就难免让人心生疑虑:是技术细节不便公开,还是问题根源尚未理清?
互联网企业常标榜的“快速迭代”,但汽车不是APP,迭代错了可以轻松的下架然后重新上架。
用户买的是交通工具,不是什么内测体验卡。
而且汽车是有外部效应的,不光是车主安全,其他道路参与者,其他车主,路人,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积极解决问题是好事情,但事情还是要说的更清楚,才能承担起应该负担的企业社会责任。
OTA能修补代码漏洞,但修补人心和信任,还是要以敬畏为线,责任为针,透明为基座。
各位大佬觉得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