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一幕,韩国对美国说不了。
今年6月3日,韩国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以创纪录的49.42%得票率赢得总统选举,终结了尹锡悦时代的“价值外交”。
这位出身贫寒的总统在当选后首次讲话中就将“恢复民生、振兴经济”列为首要任务,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正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紧密相连。
李在明的实用主义外交本质上是对尹锡悦政府失衡战略的纠偏。
尹锡悦任内将韩国外交彻底押注在美国战略棋盘上,不仅导致中韩贸易逆差在2025年第一季飙升至189亿美元,半导体出口受美国对华技术管制重创,更使韩国GDP增速跌至0.7%的历史低点。
面对这一困局,李在明直指“牺牲中国市场是自杀式外交”。
中国作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占其出口额约26%,芯片、汽车、化妆品全都依赖中国市场。
据韩国关税厅数据,今年5月1至10日的韩国整体出口为128亿美元,其中对华出口额占21.8%,远超美国的15.5%。
自今年6月以来,部分韩国极右翼团体频繁在明洞等地举行反华示威,甚至公开使用歧视性称呼。
4月时,数百名韩国年轻人在建国大学附近的中国美食街示威游行,对中国餐馆的店主和职员高喊侮辱性口号,并与部分中国人发生肢体冲突,导致一名中国人被送进医院。
甚至还有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在韩居民只因在地铁上用普通话和家人通话,就被韩国人恶意推搡。
9月9日,李在明在国务会议上严厉批评了这些在首尔明洞等地发生的反华集会,称此类行为“不是言论自由,而是闹事”。
他指示有关部门积极考虑可行的制裁方案,并警告这些集会参与者不要故意侮辱特定国家游客、试图恶化双边关系。
这些反华行为已经对韩国经济产生了实质影响。现代起亚十年前在华年销量还能达到180万辆,而到2023年只剩11.2万辆。韩国对华芯片出口占比从50%暴跌至35%。
同时,中国游客只有疫情前的三成,济州岛酒店空置率因此飙升。
这些经济因素加剧了部分韩国人的焦虑感,形成了一种经济上依赖中国、情绪上敌视中国的矛盾心态。
李在明以个人感受为例说明,如果他在外国被骂是“丑陋的韩国人”,他一定不会再去那个国家旅游,还会提醒别人也不要去。
他明确指出,如果大吵大闹赶走游客,这无疑是在妨碍经营。
在安全领域,李在明试图在韩美同盟根基与对华关系改善间寻找平衡点。
他明确承诺“重新评估萨德部署”,延续文在寅时期的“三不一限”原则(不追加萨德、不参与美国导弹防御体系、不发展美日韩军事同盟、限制现有萨德使用),这与中国在战略安全上的核心关切直接呼应。
然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在于,美国透过驻韩美军、亲美检察官体系等机制对韩国形成的深度控制,可能成为萨德问题彻底解决的隐形枷锁。
李在明对朝鲜政策的转向恢复韩朝军事热线、推进金刚山旅游和开城工业园重启的构想,与中国倡导的半岛和平机制形成战略契合。
李在明就任韩国总统时,当地处于进步与保守势力更加撕裂的复杂时期,加上国际局势的影响,中韩关系的破冰回暖之路仍布满荆棘。
保守派的政治阻力不容忽视。国民力量党虽败选但仍掌控约40%的民意基础,其借“亲华”标签发动政治攻击的态势已然显现。
在韩国大选期间,韩国反华政治操作也更为喧嚣炽烈。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美国。
特朗普政府要求韩国完成关税谈判的倒数计时正在滴答作响,若美方以削减协防相威胁,可能迫使李在明在晶片出口管制等关键议题上妥协。
李在明自身表态的微妙反复也折射出在中美之间平衡的难度。
当被问及对台湾地区问题的立场时,他从“韩国不需介入”到“等外星人入侵才考虑”的模糊化回应,暴露了在美中博弈夹缝中走钢丝的风险。
李在明胜选时身着红蓝相间的运动鞋,象征其弥合国内分裂的承诺。
而这双鞋能否同样踏平外交领域的沟壑,取决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要求选边站队时,当国内亲美势力鼓噪“安全依赖”时,这位从工人阶层崛起的总统,是否还能坚守“不与任何国家为敌”的实用主义初心。
韩国对华心态存在极度撕裂经济上依赖中国,情绪上敌视中国。
这种撕裂正将这个国家推向危险边缘,而李在明已经清醒认识到,激怒中国的代价,是韩国根本承受不住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