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露中秋夜,亭亭月正圆”,随着农历七月走向尾声,意味着我们将进入农历八月,今年最后一个传统四大节日就是在农历八月。今年2025年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我们将迎来中秋节,中秋不仅是传统节日,更是一个阖家团圆的重要日子。中秋节的到来,意味着“秋三月”已经过半,自然界的阴阳两气达到平衡,天气由此开始逐渐凉爽,中秋当晚的月亮也被赋予了“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美好寓意。
中秋节距今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古代的“祭月”之礼。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因为古代科学知识匮乏,人们对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而月亮的圆缺变化更是被赋予很多神秘的色彩。古人就会在秋分这天通过祭祀月亮,祈求丰收与平安,但古人发现,秋分的农历日子并不固定,很多时候都不是满月之日,这样拜月就与团圆美好的寓意相悖了,逐渐这一习俗就被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即中秋节当天。
除此之外,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中期,是农作物成熟、丰收的重要时节,古人为感谢土地和月亮的庇佑,就会举行庆典活动,与自然分享收获,这一习俗也被称为“秋报”。随着农业发展,秋报习俗与祭月相融合,形成以“团圆、丰收”为主题的中秋节。在唐代中秋节就成为朝廷认定的节日,宋代则通过赏月、吃月饼等习俗进一步固化节日形式,如今中秋节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睦、亲人团聚的渴望。
为什么说2025年中秋节不一般?
如果从节气划分季节的角度来看,秋分是秋季的一半,那么如果从农历月划分季节来看,八月十五中秋节正好是秋季的一半,这也导致每年中秋节和秋分的时间跨度不会太大。如果中秋节在秋分之前,那么就称为“月夕秋分前”;如果中秋节在秋分之后,则为“月夕秋分后”。
老话说“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月夕秋分后,五谷皆丰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中秋节在秋分之前,那么这预示着年景会比较差,粮食可能会减产;相反,如果中秋节在秋分之后,那么这预示着年景会相对较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今年中秋节在10月6日,而秋分则是在9月23日,很明显,今年的中秋晚于秋分,因此是“月夕秋分后”的说法。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今年的年景会比较好,粮食也会丰收。
为什么说今年的“中秋假期要延长”?这个说法源自民间一些人,我刚听到的时候也挺诧异的,毕竟每年中秋节的假期都是1天,就算加上周末也才3天,为什么出现了“假期延长”的说法。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个说法其实有几分道理。
由于中秋节是农历上的传统节日,这就导致其在阳历时间上会有较大的波动,这是受农历“置正”的原因,虽说大多数情况下,中秋节会在阳历9月,但有些年份还会推迟到阳历10月,这就导致中秋节会和国庆节假期相连,像今年2025年,中秋节正好就在国庆假期期间,中秋放假的时间也会在国庆节的基础上延长一些,今年国庆加中秋的假期时间为10月1日至8日,共计8天,因此民间就有了“中秋假期延长”的说法。
当然,并不是说每年的中秋节都会和国庆节相连,例如2024年的中秋就是在9月17日,放假时间通过调休后为9月15日至17日,共计3天,而今年中秋遇上国庆节,假期延长到了8天。这样的话对于外地打工的人来说,就不用纠结中秋回家还是国庆回家了,可以趁着这个连休假期好好的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是中秋节了,中秋不仅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同样也是秋季过半的日子,因此提醒大家5件事早做准备。
一、回家团圆
上面我们提到了,今年中秋节和国庆相连,假期时间会比较长。因此,今年中秋节不妨回家与家人团圆。所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家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根。在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外出谋生、求学,一年到头也难回几次家。中秋这个团圆的日子,可以把分散在各地的家人吸引到一起。这种对家的眷恋和对亲情的珍视,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中秋节传承千年的文化根本。
在一些地区,如果家中有人实在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回家,那么家人就会在屋檐下悬挂一张圆饼,以此期待下一年可以团聚相逢。因此,如果中秋节当天,真的因为事情没办法按时回家与家人团圆,那么不妨就给家人打一个电话,让家人放心,以此传递团圆的喜悦。
二、赏月走月
赏月是中秋节标志性的习俗之一,如果这天天气晴朗,晚上我们就能欣赏到一轮明亮、圆满的月亮。最初赏月的习俗其实就是“祭月”,人们会在这天祭拜月亮,一直到唐朝,中秋节更偏向于娱乐性的节日,祭月的习俗也逐渐变为赏月,并在民间流传开来。现如今我们赏月,或许不再需要祈求丰收或确认农时,但更多的是寄托对团圆的向往、对家人美好的祝愿。
除此之外,与“赏月”相关的习俗还有“走月”,这并不是说在月亮上行走,显然这不现实,而是指在中秋当晚,在圆月下走一走的习俗。对此《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中记载:“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在古代,只要到了中秋节的夜晚,以妇女为主体,不分家庭贫富,皆会盛装出游,参与的人会身着新衣,头插木樨,形成独特的节日景观,这一习俗看似娱乐,但暗含着人们对健康、长寿、吉祥的祈愿。
因此,中秋节当晚,不妨和家人一起,出门走一走、赏赏月,以此更能增添节日欢乐的氛围。
三、“3要吃”
1,月饼: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其形如圆月,象征团圆和睦。月饼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南宋时正式得名,元末成为中秋必备点心。月饼种类繁多,有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口味丰富,是中秋家家户户必备的应节食品。
2,田螺:在广东等地,中秋节有吃田螺的习俗。因为中秋前后,田螺空怀,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且螺肉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A,对眼睛有益。
3,芋头:芋头在中秋食俗中寓意“祛病驱邪”,特别在江浙一带,芋头的发音与“运来”相近,因此中秋节吃芋头也寓意好运连连。芋头烹饪方式多样,可红烧、炖汤、清蒸或油炸,口感极佳。
四、酿桂花酒
中秋节前后,恰逢桂花的花期,这时人们还有喝桂花酒的习俗,在《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时“宫中九华殿设桂酒”,说明至少在汉代,桂花酒已成为宫廷节庆饮品。而民间则会选择在中秋前酿酒,因为温度适宜可以加速发酵过程,到了中秋节就能拿出来与家人、朋友一同享用。
并且,在古代,桂花酒也是一种“药酒”。在古人看来,桂花“辛,温,无毒”,能“养精神,和颜色,久服轻身不老”。中秋时节,夏季余热未消,冬季寒气将至,人体的抵抗力很容易减弱,此时适当饮用桂花酒,可借酒力发散寒气,用桂花调和阴阳。
桂花酒的炮制方法也很简单,如下:
准备食材:干桂花20克、冰糖100克、40度以上白酒500毫升、密封罐
用开水烫罐子内壁,晾干备用。
将桂花、冰糖放入罐中,倒入白酒。
罐口密封,置于阴凉处,每日摇晃1次。
1周后过滤掉桂花渣,酒液可直接饮用或继续陈放。
五、合理“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说的就是春季气温回升,但冷空气活动频繁,昼夜温差大,此时不宜急于脱掉厚衣服,需适当“捂”住身体,防止寒气入侵;而秋季阳气收敛,人体需要适应气温下降,为冬季储藏能量,如果过早添衣,身体会因长期处于温暖环境而降低耐寒能力,导致冬季易受寒,适当“冻”一下,能刺激毛孔收缩,减少热量散失,同时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
中秋节已经是仲秋过半的时期,此时夜晚的气温开始下降,特别是中秋节的很多活动也都是在夜晚,一些人难免就会不注意保暖,想着正好“秋冻”了,但这其实不对。因为“秋冻”并不是让一味的挨冻,而是要合理“秋冻”,即保持身体有三分凉意就行。那么,具体该怎么合理秋冻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首先要看天气,如果白天暖和,而夜晚和白天的天气又相差不大,这时就可以适当少穿,但如果夜晚气温明显骤降,那么就需及时添衣;其次看体质,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青年来说,可以适当秋冻,但对于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的人群,就要避免秋冻,天气凉了就要做好保暖,以防受寒着凉;最后看部位,有一些血液循环较慢、穴位较多的部位是不宜受冻的,例如头部、背部、腹部、脚部需重点保暖,避免秋冻。
总结,中秋节虽说是农历八月十五固定的节日,但阳历时间却会有着较大的波动,今年中秋节就和国庆相逢,假期的时间会比较长,不妨趁着这个假期, 尽量回家与亲人共度佳节,毕竟节日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家人团聚。中秋节的意义,不仅是对“圆满”的追求,更是对人间温情的珍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