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新生儿,
尤其是早产儿而言,
生命初期各项体征的不稳定,
让他们不得不接受更多照护和救治。
与此同时,
担心转运风险、
愁产后缺奶、
怕回家不会带娃等问题,
困扰着许多新手爸妈。
但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
(福建省儿童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这些难题都有了解决方法。
370克到3470克的温情守护
去年初,仅在妈妈腹中待了24周的超早产儿小童(化名)仓促降临,体重仅370克,血管透光可见,器官未发育成熟,连眼睛都无力睁开。
经中心医护团队精心呵护,小童出院时体重增至3470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闯过人生的第一道难关,更刷新了省内救治成功的最低出生体重超早产儿纪录。
在中心里,这样与生命赛跑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医护们用专业、温暖与坚守,为无数“掌心宝宝”筑起了生命防线。
移动ICU护航2600次生命转运
“接到通知时,孩子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必须争分夺秒。”回忆小童的转运,医护人员仍历历在目。
当时小童妈妈因子痫前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提前分娩,中心立即启动24小时转运机制,转运车刚抵达当地医院,医护人员就迅速连接呼吸机,一路盯着仪器上的心率曲线,直到小童平稳抵达中心。
随后,小童被安置在低分贝、洁净度达千级层流的“豪华单间病房”——这里模拟子宫环境,为他打造了安心的“临时港湾”。
这样“生死时速”的转运,4年来已上演2600次,数量居全省第一,涵盖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等各类危重新生儿。支撑这项服务的是被称为“移动ICU”的转运车,它不仅配备高端设备,而且ICU能开展的诊疗操作,转运途中均可同步进行,确保患儿在路途中得到稳定救治,目前转运成功率达100%。
多学科“组队”救娃破难题
“超早产儿救治从不是一个科室的单打独斗。”新生儿科主任林云峰说。为帮小童平稳过关,团队制定精细化诊疗方案,每天根据生命体征调整策略,配备专属医护全程监测,从呼吸支持到营养供给,每个细节反复推敲。
这种“精准化救治”的核心,是中心成熟的多学科一体化管理模式。中心以新生儿科为核心,联合麻醉科、儿童发育行为儿科、康复科及普外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形成“诊疗-康复-早期干预”全链条服务。以往家长需带治愈后的孩子辗转多科室做康复,如今在中心,从疾病治疗到发育监测,所有需求均可“一站式”解决,为危重新生儿提供全方位医疗保障。
母乳库与家庭病房传递暖心关怀
对早产宝宝而言,母乳是最好的“救命粮”。但不少早产宝宝妈妈因高龄、焦虑等,产后头两周难以分泌母乳。
为此,中心在省属医院中率先成立母乳库,目前80%母乳来自福州热心妈妈捐赠。医院还推行 “以乳换乳”:暂时无母乳的妈妈先用捐赠母乳,待自身乳汁充足后再捐出,同时为捐赠者颁发证书,让爱心在母婴间流转。
家庭病房则尽显人性化关怀。以往早产宝宝出院后,家长常因缺乏护理知识手足无措。如今,19张家庭化病房成了“育儿实习基地”:单间配备制氧机、呼吸机等设备,医护人员手把手教家长喂养、护理技能。目前病房使用率达80%。
一名刚“毕业”的早产儿爸爸自豪地说:“刚开始,我连孩子都不敢抱,通过护士们的示范指导,我现在已经‘持证’上岗,回家带娃再也不慌了。”
未来让更多小生命绽放光彩
“未来我们还要扩大转运覆盖范围,让偏远地区孩子也能享受优质医疗;加强多学科协作,攻克更多罕见病、疑难病症;持续优化母乳库和家庭病房服务。”林云峰充满期待。
从370克的微弱生命到3470克的健康宝宝,从2600次零差错转运到全链条多学科诊疗,从爱心流转的母乳库到手把手教学的家庭病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用专业与温情,守护宝宝茁壮成长,绽放生命光彩。
(林颖)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编辑:兜兜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