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18日,通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通化师范学院、共青团通化市委、国网通化供电公司、通化市新华书店、东昌区爱心志愿者协会,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相关文艺活动,以多元艺术为载体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石刻千秋——松花石上镌刻红色史诗
在通化师范学院融创园展厅内,一场名为“红色记忆”的松花奇石、松花砚艺术展吸引众多师生驻足。展览以“传统文化+红色元素”为创作理念,将松花石的自然之美与红色文化的厚重感深度融合。其中,《红船》系列松花石作品成为焦点,作品通过天然纹理与人工雕琢相结合,呈现出了红色精神代代传扬的故事。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张新在介绍创作理念时表示:红色文化为松花石艺术品注入了灵魂,使厚重的历史从书本中“走”出来,变得可触可感。该系列作品以“传统文化+红色元素”为核心理念,将松花石天然形成的纹理与人工匠心雕琢深度融合,通过艺术语言再现红船精神代代传扬的动人故事,实现了自然之美与革命情怀的有机统一。
光影存真——镜头定格抗联精神
与此同时,展厅内的“光影中的红色记忆”主题摄影展通过历史照片与实物相结合,串联起了通化地区的红色脉络。展览分为“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红色英模”三个板块,既有当年抗联部队使用过的煤油灯、草鞋等珍贵生活物品,也有当代摄影师重走抗联路拍摄的密营遗址、纪念碑等场景。
在“光影中的红色记忆”主题摄影展现场,通化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国霖与青年学生们驻足交流。他指着那些斑驳的历史照片和抗联战士曾使用过的煤油灯、草鞋等实物,缓缓说道:“镜头就是我的笔,光影就是我的纸,我要把这段珍贵的历史‘写’进每一帧画面里。”这些影像与实物串联起通化大地壮烈的红色脉络,也将所有人的思绪带回了烽火连天的岁月。王国霖多年来坚持追寻抗联足迹,拍摄密营遗址、纪念碑等历史现场,在收集与创作的过程中,他常常陷入沉思:“我总在想,如果当年的抗联战士能看到今天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该有多欣慰。”他希望通过影像让抗联精神跨越时空,真实可感地触动更多心灵,尤其激励年轻一代铭记来时之路,在珍视和平的同时,亦不忘肩负起开创未来的责任。
薪火相传——老兵口述史激荡青春力量
在“听老兵故事 读红色经典”上,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润兰、中国好人初建美、大学生代表陈雨含、刘夕多及少先队员代表杨惠迪,分别以“口述+阅读+表演”的形式展开了跨代际对话,深刻诠释着“信仰如磐”的深意。其中,少先队员代表杨惠迪从一段口琴演奏开始,为在场师生讲述了杨靖宇将军创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为战士们鼓舞士气,用生命诠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故事,使现场观众深受触动。
“今天参加这个活动对我来说受益很大,李奶奶在台上的讲话,让我非常感动,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一定从前辈手里接过红色接力棒,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化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陈雨含说。
活动中,通化师范学院聘请初建美、李亚南、王国霖为理论宣讲员,聘请张新为美术学院企业行业导师,并颁发聘书。
据悉,本次系列活动是市文联“红色文化精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市文联通过组织开展赏一方松花石红砚、观一场东北抗联主题摄影宣讲、读一本红色经典书籍、撰一副红色楹联、访一次红色展馆文艺采风、传红色精神书法美术作品创作等6大系列活动,不断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并组织各协会开展文艺创作、展示活动,其中20幅书法、美术作品入围、参展吉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创作楹联231副,诗词54 首,在通化日报刊发专版4块;通化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国霖“护好红色文物,讲好红色故事”事迹于9月8日被《人民日报》报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宣传、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引导广大文艺家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力量、有共鸣的文艺作品,让历史的回响化作新时代的号角,激励广大青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向前。”通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林丽表示。(图片来源:通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通化师范学院)
来源:中国吉林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