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超球队不重视亚冠、没有荣誉感是不正确的,之所以呈现出“不重视”则是在多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体现出的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被动局面,导致参赛成绩和投入度逐年下滑。
这种局面是竞技、经济、战略和制度四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竞技层面:实力差距拉大,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着投资限制(“限薪令”)、俱乐部投入锐减,大牌外援纷纷离开,中超球队的整体实力,尤其是外援质量,已经与沙特、日本、韩国联赛的顶级球队拉开了巨大差距。
中国本土优秀球员的水平与日、韩本土国脚差距明显,补球员的差距更大。在失去超级外援的带动和支撑后,这种差距在亚冠赛场上被暴露和放大。比赛节奏、对抗强度和技术能力完全跟不上,导致场面被动。
2. 经济层面:投入产出比极低,俱乐部生存是第一要务。
高昂的成本与微薄的回报:出征亚冠意味着巨大的差旅、后勤和奖金开支。对于如今普遍经营困难、甚至欠薪的中超俱乐部来说,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而亚冠的奖金别说对标欧洲赛场,就是对标联赛都微不足道,与巨大的投入相比,经济回报率极低。
比如:2025年亚冠精英赛每胜一场小组赛奖励10万美元,1/8晋级奖励20万美元,1/4晋级40万美元,半决赛晋级60万美元,亚军400万美元,冠军1000万美元。客场补贴5万美元。
一支球队小组赛即使全胜也就获得80万美元,再加上4个客场的差距费补贴,也才100万美元。对于中超球队来说由于实力有限,即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
而国内联赛,据中超公司最新分红方案,冠军球队可额外获得2000万元人民币奖励,约合285万美元!再加上基础分红,可达到约1.4亿元人民币。
当俱乐部预算有限时,决策者必然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保在国内联赛的成绩(关系到联赛分红、赞助商权益和保级/争冠)是生存之本。因此,有限的资源会优先向国内联赛倾斜,亚冠则成了“赔本赚吆喝”的负担,甚至被战略性放弃也就可以理解了!
3. 战略层面:国内赛事优先级更高
争冠压力巨大:中超联赛的竞争非常激烈,冠军的荣誉远大于亚冠带来的荣誉。一旦多线作战导致主力球员疲劳或伤病,影响联赛成绩,对俱乐部来说是“得不偿失”。因此,很多球队会选择“战略性放弃”亚冠,派出替补或年轻球员出战,保存主力阵容的体能用于国内联赛。
正因为上述原因,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派出“青年军”参赛。这并非不尊重赛事,而是在现实条件下的一种无奈选择:既完成了亚足联的参赛任务,避免了巨额罚款和处罚,又锻炼了年轻球员,同时保证了主力部队在国内赛场的战斗力。
4. 制度与后勤层面:赛程冲突与巨大消耗
不可调和的赛程冲突:亚冠联赛的赛程与中超联赛经常严重冲突。亚冠采用赛会制集中比赛,动辄就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球队主力一旦受伤,就意味着要缺席多轮中超联赛,这对联赛成绩是毁灭性的打击。
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的“不重视”,是一种在竞技水平下降、经济压力巨大、战略选择优先和制度保障不足等多重困境下的被动结果。
过去(金元时代):有实力、有钱、有欲望,追求亚洲冠军为国家和俱乐部带来荣誉。
现在(后金元时代):没实力、没钱、没条件,生存和国内联赛稳定是第一要务,亚冠成了“负担”而非“荣誉”。
这种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除非中国足球的整体环境、经济基础和竞技水平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否则中超球队在亚冠的竞争力很可能将持续徘徊在低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