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过一个扎心段子:“每天睡前给自己打气‘明天要逆袭’,第二天醒来:‘逆袭哪有被窝香’;看到别人升职,第一反应‘他肯定走了后门’,从没想过人家熬夜改方案时,自己正在追剧嗑瓜子。”
细品之下,这说的不就是我们身上藏不住的两大“顽疾”——“自恋”和“懒惰”吗?直到读完《能力陷阱》,我才发现,这俩毛病不仅会让我们原地踏步,还会把原本的优势变成困住自己的“陷阱”。
先说说“自恋”这回事。书里提到一个概念:“能力陷阱”,简单说就是“我们越擅长做什么,就越沉迷于做什么”。这背后,其实藏着“自恋”的小心思——做擅长的事能快速获得成就感,就像每次发朋友圈都期待点赞,一旦有人夸“你这事办得真漂亮”,就恨不得天天扎在这类事里,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很厉害”。
但久而久之,问题就来了。就像一个人总吃自己爱吃的菜,不仅会吃腻,还会营养不良。我们总做擅长的事,就会错过接触新领域的机会。
比如,一个文案写得好的人,总躲在“写文案”的舒适区里,拒绝学习做PPT、做策划,久而久之,就成了“只会写文案”的“单一型人才”,一旦行业风向变了,很容易被淘汰。
再说说“懒惰”。这里的“懒惰”,不是指懒得做家务、懒得吃饭,而是指“思维上的懒惰”。
《能力陷阱》里说,很多人宁愿花10小时重复做熟悉的事,也不愿花1小时学新技能。为啥?因为学新东西太“费脑子”了,需要从头开始,还要面对“做得不好”的挫败感。就像我们宁愿刷1小时短视频“放空大脑”,也不愿花20分钟读几页书,本质上都是在逃避“需要主动思考”的麻烦。
这种“思维懒惰”,会让我们陷入“用过去的经验解决现在的问题”的怪圈。比如,一个习惯了“线下获客”的销售,懒得研究“线上直播带货”的玩法,看着同行靠直播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却只能守着日渐冷清的门店叹气,这就是“思维懒惰”带来的“能力滞后”。
不过,别慌,《能力陷阱》也给我们支了招,针对“自恋”和“懒惰”,其实有三个简单又好用的办法,照着做,就能慢慢跳出“能力陷阱”。
第一个办法:给“擅长的事”设个“时间上限”。比如,你PPT做得好,每次做PPT时,告诉自己“最多花2小时”,剩下的时间,逼自己去做一件“不擅长但有用”的事。
比如,做完PPT后,花30分钟学一下“如何用数据可视化让PPT更直观”,或者主动跟同事说“这次汇报我来试试做开场演讲”。慢慢打破“只做擅长事”的执念,让自己接触新领域。
第二个办法:用“小目标”打败“思维懒惰”。别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三个月学会Python”这种大目标,太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可以从“每天花10分钟看一个Python基础视频”开始,或者“每周试着用Python写一段简单的代码”。
就像爬楼梯,一步一步来,反而更容易登顶。等完成这些小目标后,再慢慢提高难度,不知不觉中,就把“学新技能”变成了习惯,“思维懒惰”自然就没了藏身之处。
第三个办法:找个“监督搭子”互相“拆台”。找一个和你有同样目标的朋友,互相监督对方“别沉迷舒适区”。比如,你俩约定,每周五互相分享“这周做了什么不擅长的事”,如果没做到,就罚对方请喝奶茶。有人陪着“闯关”,不仅能减少做新事的孤独感,还能靠“不想被罚”的小压力,逼着自己行动起来。
读完《能力陷阱》才明白,“自恋”和“懒惰”不是不可救药的缺点,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人性弱点”。真正厉害的人,不是没有这些弱点,而是懂得用巧妙的办法“驯服”它们,不让它们阻碍自己成长。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铁饭碗”,只有永远的“学习力”。别让“沉迷擅长事”的自恋,和“懒得学新东西”的懒惰,把你的才华变成“废柴”。从今天起,试着跳出舒适区,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久而久之,也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