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之前先拜托大家一件事情:
我在参加今日头条“9月优质作者”比赛,这个比赛对黑噪音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每人每天至少可以投3票,一直到本月25号。投票还可以抽奖。
看到一些读者朋友专门为此下载了app,真的很感动!谢谢你们!
投票入口在今日头条首页上方分类的“精选”栏目内,可以看到“9月作者评选”。点进去后“锋芒榜”中可以看到黑噪音。
以下为正文:
2025年8月,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沉重的成绩单: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齐齐下滑。
中国经济的这三驾马车,过去我们最常见的是“一条腿瘸了”,比如投资不行,但消费还撑得住;或者消费低迷,但出口能拉一把。
然而今年8月,是“三条腿一起跛”。这种局面,在过去几年里极为罕见。
尽管只是一个月的数据,但它却是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一声警钟:旧模式的惯性正在衰竭,而新模式尚未建立。
结构性的转型,迫在眉睫。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先看外部环境。美国对华关税升级的阴影仍在,最近拿芯片开刀证明中美科技博弈并没有缓和迹象,欧洲市场则在加速“去风险化”。
另外,全球需求走弱,供应链重构,对中国出口依赖型产业形成了直接冲击。
再看内部。近几个月主要城市二手房价继续下滑,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投资信心不足。地方政府背负沉重债务,财政扩张能力被严重削弱。
与此同时,国内的“反内卷”治理使得部分高耗能、高产能行业被迫减产,短期内也削弱了工业产能的发挥。
内外因素叠加,直接导致了今年8月的全面走弱。
工业生产:出口疲软,行业承压
工业生产本应在三季度迎来一波回暖,但现实却是数据下滑。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5.2%,比7月回落0.4个百分点。
过去中国制造依靠出口拉动工厂开工,但如今外需减弱,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纺织、家具跌幅最大。而原本作为增长亮点的装备制造业,也开始掉头向下。
“反内卷”治理也在发挥作用。光伏、锂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一些企业被迫停产、限产,本就竞争激烈,现在更缺乏增长动力。企业新增订单不足,只能选择去库存。
在这个时代,工厂普遍的状态都是在“熬日子”,而不是“拼扩张”。
唯一的亮点来自服务业。暑期旅游旺季带动了交通、餐饮、文娱的增长,高技术服务业也保持活力。
但这杯水救不了体量巨大的生产端——毕竟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国家而非服务业国家。
消费:政策刺激透支效应
消费数据同样不容乐观。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增速回落。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政策透支。前几个月,“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了家电和汽车消费,补贴推动了短期需求的集中释放。但到了8月,补贴规模下降,需求提前透支,消费立刻应声而落。
8月,家电、通讯器材的社零增速分别较上月下滑14.4、7.6个百分点至14.3%和7.3%。
不过,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分化。尽管大众消费趋紧,但服务消费和部分升级类消费却依然坚挺。暑期的旅游、餐饮依旧繁荣,体育用品、金银珠宝还出现了逆势上涨。
这说明居民消费不是完全熄火,而是贫富差距凸显之下的不均衡:多数人勒紧裤腰带,但少数人还能“挥金如土”。
这也体现出,真正的问题在于收入增长停滞。没有稳定的就业和更高的收入,消费无法形成持久动力。补贴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无法改变长期的消费信心。
投资领域:情况更为严峻。
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0.5%,连续五个月下滑,8月还创下新低。三大投资领域几乎全部“亮红灯”:
基建:专项债发行速度放缓,地方政府背负化债压力,很多项目“纸上批文有,实际开工难”。
制造业:年初还能撑住局面,但8月开始明显放缓。出口订单不稳,“反内卷”政策使企业扩产意愿下降,投资趋于保守。
房地产:最惨烈的一块。投资同比大跌12.9%,加速下滑并创历史新低。销售、开工、土地市场全面低迷,房企资金链紧张,市场预期持续下行。
民间投资:出现大幅回落,1-8月民间投资增速为-2.3%,较1-7月下降0.8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的民间投资增速较上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至3%。
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中国社会的投资正在进入一个“低回报率时代”。过去投基建有财政兜底,投地产有房价上涨,投制造业有外需市场。而现在,这些逻辑正在逐一失效。
资本找不到确定性出口,选择观望,宁愿不投也不想冒险。
结构性困局下的痛苦时刻
综合生产、消费和投资三方面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的不是简单的短期波动,而是一个深层次的结构性困局。
出口这条腿,传统的“中国制造”正在被全球贸易壁垒和产业链重组施加更大的压力。
投资这条腿,过去的“房地产+基建”模式已难以维系,无论是房企或地方政府,都已经无力进行大规模投资。
消费这条腿,一直以来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并未改善,青年人失业率高企之下,收入和就业的信心不足。
三驾马车同时失速,当下唯一的依靠只能是政策托底。但政策本身也面临着局限:地方债压力高企,货币宽松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财政扩张空间有限。
更大的隐忧在就业。
国家统计局9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城镇不包括校生的16岁至24岁劳动力队伍为18.9%,较7月的17.8%上升1.1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每五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处于失业状态。
背后的严峻问题,是信心。
居民缺乏收入预期,企业缺乏投资预期,资本缺乏回报预期。没有信心,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消费。这种不良循环一旦形成,经济的复苏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新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产业升级尚未完成,但旧模式衰退的“压力已经山大”,这就是当下的结构性困局所在。这个阶段会持续多久?没有人知道,但一定会是严峻的考验。
出路:危机与转机
8月的数据证明,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新的支撑点,需要新的战略突破,更需要重建居民与企业的信心。
危机与转机总是并存。但是,转机不会自动到来,需要深入的战略调整。
目前最迫切的,就是从根本上提升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提升社保水平、助力民营企业,让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在居民端的信心恢复之中,找到结构转型的“活水源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