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欧洲生物材料大会现场,欧洲生物材料学会将2025年度国际奖隆重授予一位87岁高龄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张兴栋。他是该奖设立40余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也是本年度全球唯一的获奖者。
欧洲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尼古拉斯·邓恩(Nicholas Dunne)教授在给张院士的获奖通知中写道:“国际奖是对那些职业生涯主要在欧洲以外、国际公认、具有高学术地位,并对生物材料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高度认可,期望他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与欧洲科学界成员有更密切的合作。”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张兴栋个人科研生涯的肯定,更是中国生物材料学科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欧洲生物材料大会2025年度国际奖颁奖仪式上,张兴栋院士做了视频致辞
非凡跨界:从文艺兵到生物材料顶级专家
张兴栋的科研人生充满了戏剧性转折。1950年,年仅12岁的他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享受父母呵护时就选择了参军入伍,成为文工团里一名文艺兵。然而,半年后,就在文艺之路刚刚开启之时,他却又做出了一个转折性决定——脱下军装,重返课堂。凭借聪颖天资和刻苦学习,他最终考入四川大学物理系。
在大学期间,张兴栋展现出了非凡的科学天赋和勤奋精神。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在高压物理与晶体学等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历任四川大学物理系教研室副主任、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等职。20世纪70年代,他组建并主持四川省超硬材料协作组,成功研发出立方氮化硼,高强度人造聚晶金刚石及其磨具、刀具,以及等离子喷涂超深井硬地层人造金刚石钻头。这些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4项奖励,奠定了他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地位。
45岁时,事业迎来收获期的张兴栋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在一次与华西口腔医院的合作中,他接触到生物材料这一全新领域。凭借敏锐直觉,他预感到这研究的巨大潜力和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彼时临床中骨缺损修复依赖自体骨移植,供体稀缺且伴随二次创伤,人工植入材料又常面临排异、松动等难题,无数患者在病痛中等待突破。医者的迫切需求与患者的强烈期盼,让张兴栋决定肩负起这份挑战,将材料结构分析的思维融入生物相容性研究,最终在无生命材料诱导组织再生领域开辟出新天地,用数十年坚守印证了当年直觉里的远见。
张兴栋
改写教科书:重新定义“生物材料”
20世纪90年代初,张兴栋团队在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层植入体研究中偶然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一块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在植入动物体内后,竟然逐渐转变成了真正的骨头。这一发现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只有加入生长因子或活细胞,材料才可能引导骨再生。
由于结论太过“反常”,科学界的质疑随之而来。但张兴栋并未退缩,而是以极致严谨的态度推进验证工作。他带领团队严格恪守科研伦理,设计多物种、大样本的实验方案,通过长期跟踪观测与精准数据统计,一步步证实了这一现象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
经过持续攻关,团队最终系统性证实了核心结论: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可独立诱导新骨形成,无需依赖外源因子。以此为基础,张兴栋研发出世界首个骨诱导合成骨修复产品“骨诱导人工骨”,临床应用超30万例,疗效备受认可。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他进一步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理念,并于2018年主导修订《生物材料定义》,将该概念纳入国际共识。这一由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核心定义,正式宣告中国在生物材料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转变。
初心仍似少年:八旬院士仍在创新前沿
倾半生耕耘,初心仍似少年。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张兴栋院士,依然坚守科研,带领团队不断突破。近年来,他的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级期刊连续发表多项重要研究。
2023年,张兴栋团队在《科学・进展》揭示胶原水凝胶黏弹性调控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机制,首次发现I型胶原基凝胶可诱导软骨再生,破解了关节软骨修复的临床难题。他们还首创骨诱导聚芳醚酮材料,打破“只有陶瓷能诱导成骨”的认知,是50多年来首个证实惰性高分子材料异位成骨的研究,为承重骨缺损修复提供新方案。
2025年,张兴栋团队也是成果频出。4月,团队在《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发表成果,推出新型经导管二尖瓣夹DragonFly,为二尖瓣反流治疗带来新选择;同期,团队与华西医院闵理团队合作,在《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文,开发出负载去铁胺的新型空心管状晶须结构双相磷酸钙陶瓷,能精准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助力骨质疏松状态下的骨缺损高效再生等。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张兴栋坚持成果转化,他带领团队创立的3家公司,获批产品已服务全国1000多家医院,科研成果照进临床现实惠及百万患者。
从文工团少年到国际顶尖科学家,从深耕物理到跨界生物材料研究,张兴栋用一生的跨越与坚持,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正科学家的样子:好奇、勇敢、坚持,永远面向未来。正如他在媒体采访时说的:“中国生物材料科学、工程和产业已成为国际不可或缺的角色,未来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助力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