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触摸自己的皮肤、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时,或许不会想到:构成你身体的每一个原子,都承载着一段跨越 138 亿年的宇宙记忆。
从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到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再到地球生命的出现,这些微小的原子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 “宇宙漂流”,最终汇聚成你我。解读原子的故事,就是在追溯我们与宇宙最深层的联系。
138 亿年前,宇宙在一场密度无限大、温度高达 10³² 摄氏度的大爆炸中诞生。最初的宇宙里,没有原子,只有夸克、胶子等最基本的粒子在高温中剧烈碰撞。直到大爆炸后约 1 秒,宇宙温度降至 10¹⁰摄氏度,夸克开始结合形成质子和中子 —— 这是构建原子的 “基石”。
大爆炸后 3 分钟,宇宙温度冷却到 10⁹摄氏度,质子和中子终于有条件结合成原子核,形成了氢(占比约 75%)和氦(占比约 25%)的原子核,这是宇宙中最早的 “核物质”。但此时的宇宙仍处于等离子态,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相互分离,直到大爆炸后 38 万年,宇宙温度降至 3000 摄氏度,电子才被原子核捕获,形成了稳定的氢原子和氦原子。这两种最简单的原子,成为了宇宙中所有物质的 “原始材料”,也为你我身体里的原子埋下了第一颗 “时间胶囊”。
氢和氦无法直接构成生命,更复杂的原子(如碳、氧、氮 —— 构成人体的核心元素),需要在宇宙中最极端的 “炼金工坊”—— 恒星内部诞生。
当宇宙中的氢原子和氦原子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形成质量巨大的星云时,恒星便开始孕育。
星云在自身引力下不断收缩,核心温度升至 1000 万摄氏度,氢原子核会发生核聚变,聚变成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恒星就此进入 “主序星” 阶段(如太阳目前的状态)。
当恒星核心的氢燃料耗尽,氦原子核会继续聚变,形成碳、氧等更重的元素。质量更大的恒星(质量超过太阳 8 倍),核心温度能达到数十亿摄氏度,还能将碳、氧进一步聚变成氖、镁、硅,直至铁元素。铁是核聚变的 “终点”—— 聚变铁元素需要吸收能量,而非释放能量,恒星核心的能量供应就此中断。
此时,恒星会在引力作用下急剧坍缩,随后发生猛烈的 “超新星爆发”,在瞬间将核心中形成的铁、金、银等重元素抛向宇宙空间。这些被抛射的元素,与宇宙中的原始气体混合,成为新一代恒星和行星的 “原料”,也为构成生命的原子赋予了 “恒星基因”。
约 46 亿年前,太阳系所在的星云(包含大量超新星爆发残留的重元素)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形成了太阳和八大行星,地球便是其中之一。此时,构成地球的原子中,既有大爆炸留下的氢和氦,也有恒星核聚变和超新星爆发产生的碳、氧、氮、铁等元素。
地球形成后,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原始海洋出现,大气环境逐渐稳定。宇宙中漂流而来的原子,在海洋中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简单的有机物,最终演化出生命。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再到人类,构成生命的原子始终在 “循环利用”—— 一棵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长成枝干;一只鹿吃掉树木的叶子,将碳元素转化为自身的组织;当鹿死亡后,身体中的原子会回归土壤和大气,再次参与到新的生命循环中。
你身体里的碳元素,可能来自 10 亿年前一颗超新星的爆发;你血液中的铁元素,或许曾是某颗恒星核心的 “燃料”;你呼吸的氧原子,可能在地球诞生初期就已存在。这些原子跨越 138 亿年的时空,从宇宙深处来到地球,最终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 —— 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都是 “宇宙的孩子”,身体里流淌着大爆炸和恒星的 “余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