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学编程,我比他还头大”“根本看不懂他在摆弄什么代码,没法辅导”—— 这是不少家长在少儿编程教育中的共同困境。但在小码王的课堂内外,编程却成了连接家长与孩子的 “纽带”:既让 6 至 12 岁的孩子在生活化学习中收获思维成长,也让家长在参与中读懂孩子的世界、缓解教育焦虑。小码王以中西融合的理念为内核,用体系化课程与多元教学模式,勾勒出一幅温暖的亲子共学图景。#小码王编程#
小码王 “生活导向” 的课程设计,天然为亲子互动埋下了伏笔。不同于脱离日常的纯技术教学,其少儿编程项目大多能成为家庭生活的 “共同话题”。9 岁的浩浩在 Scratch 课堂上学了 “电子相册制作” 后,拉着妈妈一起整理家庭出游照片,母子俩分工协作:妈妈负责挑选照片,浩浩用积木指令设计翻页动画、添加背景音乐。当带着温馨特效的电子相册在电脑上播放时,妈妈惊喜地发现:“原来编程能把我们的回忆变得这么生动,孩子讲起设计逻辑时眼睛都在发光。” 这种源于生活的编程项目,让家长从 “旁观者” 变成 “参与者”,轻松走进孩子的学习世界。
欧美先进教育理念中 “家庭协同” 的理念,在小码王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落地。品牌深知,少儿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支撑,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特意预留了 “亲子共研” 环节。在 “家庭物品整理小助手” 编程项目中,老师会鼓励孩子先和家长讨论 “家里哪些物品容易放乱”“怎么设计分类提醒功能”。11 岁的萌萌和爸爸一起列了清单:“袜子总找不到”“玩具散落客厅”,随后萌萌用 Python 基础代码设计了带图标的分类提醒程序,爸爸则帮忙绘制了物品摆放示意图。这种协作过程中,家长不仅看到了孩子 “拆解问题、设计方案” 的思维过程,更用行动传递了 “学习是共同的事” 的理念,亲子关系在共同解决问题中愈发紧密。
体系化的课程进阶,更让家长能清晰感知孩子的成长轨迹,有效缓解 “盲目报课” 的焦虑。小码王为 6 至 12 岁少儿打造的课程链条,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与可感知的成长成果:6 岁孩子能独立完成 “会说话的卡通贺卡”,8 岁能设计 “家庭任务打卡小程序”,12 岁能制作 “亲子购物清单统计工具”。家长们能直观看到,孩子不仅学会了拖拽积木、编写基础代码,更在一次次项目创作中变得更有条理、更懂沟通。一位妈妈在家长会上分享:“以前总担心学编程没用,现在看孩子能自己规划周末任务、用程序帮全家统计开销,这种成长比考高分更让我安心。”
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模式,为忙碌的家庭提供了灵活的亲子共学场景。线下小班课堂会定期举办 “亲子编程开放日”,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组队完成 “创意小游戏设计”,在协作中亲身体验欧美 “探究式学习” 的魅力;线上课程则配套了 “家长指导手册”,用通俗的语言解读编程逻辑,即使不懂代码的家长,也能引导孩子回顾课堂内容。比如在 “记录家庭一周食谱” 项目中,家长可以在线上协助孩子收集食材数据,孩子则用编程工具生成营养分析图表,线上线下的联动让亲子共学无需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在小码王的教育理念里,少儿编程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 “战场”,而是亲子共同成长的 “沃土”。当家长从 “焦虑的旁观者” 变成 “投入的参与者”,当编程从 “陌生的技术” 变成 “温暖的亲子话题”,教育便有了最动人的模样。小码王用生活化的课程、协同式的理念与多元的教学场景,让编程牵起亲子成长的丝线,既培养了孩子面向未来的逻辑思维,也让家长在陪伴中读懂成长、收获感动 —— 这正是少儿编程教育最珍贵的附加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