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龚雪 通讯员 陈笑闻 余江龙
9月18日,初秋的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金牛山街道华森社区的活动室里暖意融融:省级非遗剪纸传承人谢玉娇手持剪刀,红纸在指尖翻飞,片刻间,一颗寓意团结的红石榴剪纸便跃然纸上,围坐的居民跟着模仿,笑语盈盈。这是浉河区以“党建+非遗人才”激活基层治理的生动一幕。
近年来,浉河区锚定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深耕“熟人社区”建设,构建 “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创新将非遗传承人、文化骨干纳入治理队伍,推动文化传承者向治理参与者转变。华森社区的实践,正是全区探索“文化赋能治理”的缩影。
在华森社区离任后的谢玉娇,以社区兼职网格员、太极队领队的身份继续发光发热。在社区党支部支持下,她打造“巧手驿站”,探索“党建引领 + 居民参与 + 市场运作”模式,带领居民开发“金牛记忆”剪纸画、红石榴手扇等文创产品。2024年春节前,首批300余件产品迅速售罄,为居民增收近万元,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
深耕编珠技艺十余年的何惠,既是非遗传承人,也是华森社区楼栋长。今年3月,在社区党支部与信阳师范大学美术学学生第一党支部联合举办的“传承之美,珠艺生辉”主题党日活动中,她手把手教师生编珠,300 余名参与者在指尖创作中感受非遗魅力。凭借突出的传承贡献,何惠与谢玉娇一同被聘为该校“美育导师”,搭建起社区与高校共促文化传承的桥梁。
浉河区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将非遗融入社区治理各环节:组织剪纸、编珠技艺展览,提供作品竞赛信息;围绕“三线建设” 历史、邻里互助故事,引导居民创作《拔掉穷根植富苗》《万古长青代代传》等主题剪纸,其中《万古长青代代传》获“庆祝中国共产党 100 周年剪纸大赛”二等奖;打造“社区春晚”“百家宴”,开展助老义诊、集体庆生等志愿服务,让非遗成为凝聚邻里情感的纽带。
如今,浉河区正进一步优化“党建 + 非遗人才”模式,分类挖掘、动态管理非遗人才,推动非遗传承与为民服务、产业发展深度衔接。从红纸翻飞的活动室到热闹非凡的社区广场,文化的力量正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绘就出共建共享的治理新图景。
编审:孙晓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