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7日,美联储9月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宣布联邦基金利率降低25个基点,维持在4%-4.25%区间。
在美国经济下行风险上升、特朗普持续施压的背景下,美联储历经此前五次议息会“按兵不动”后,时隔9个月再次做出降息决定。
此次降息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出现转向,将给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一系列深层影响。
降息之前,三重合力。
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降息是一项风险管理决策,没有必要快速调整利率。
外界普遍将其视为一种“预防性降息”,旨在通过释放流动性,刺激经济活力,提振就业市场,预防美国经济“硬着陆”风险。
因此,此次降息体现的是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形势的谨慎评估。
就业市场疲软。
近段时间,美国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且持续的疲软态势,成为美联储降息的重要原因。
美国8月非农就业人数仅新增2.2万人,不及预期的三分之一;失业率则从4.2%升至4.3%,创下近四年新高。
同时,美国劳工部最新修订数据显示,去年4月至今年3月新增就业岗位比最初统计的减少91.1万个。这些数据表明,美国就业形势很不乐观。
此外,美国劳动力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鲍威尔在8月下旬全球央行年会上就指出,移民驱逐政策导致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1月至7月因此流失了75万劳动力。
从以往情况看,美联储通常会在就业市场出现恶化迹象时,采取预防性降息措施,以避免经济陷入更严重的衰退。
8月,持有工作签证的墨西哥劳工等待入境美国。
通胀持续走高。
尽管美联储将此次降息归因于“就业风险优先”,但其声明中仍强调“通胀水平有所上升,依然略高”。
数据显示,8月美国整体消费者价格指数(PCE)同比上涨2.7%,核心PCE同比上涨2.9%,仍高于2%的目标值,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价格居高不下,普通家庭的实际购买力持续缩水。
本轮通胀的根源在于供应链重构、地缘冲突推高能源价格,以及疫情期间滥发货币导致的财富分配失衡,而前期的高利率并未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在此背景下,美联储通过降息刺激消费、对冲就业压力,可能会进一步推高需求端的通胀水平。
因此,降低25个基点,是其避免陷入“保就业与遏通胀”两难的折中选项。
经济活力下降。
当前,美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正加速流失。
生产持续收缩。美国8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8.7,虽较 7月的48有所上升,但已连续6个月低于枯荣线。受关税政策影响,制造业整体受到拖累,导致订单停滞和库存积压。
消费下滑明显。高物价正在影响美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密歇根大学公布的美国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58.2,较7月份下降约6%,远低于去年同期的67.9。
债务负担加重。美国政府债务规模已突破37万亿美元大关,每年光利息支出就超过1万亿美元。维持高利率将进一步加剧政府债务负担,增加经济脆弱性。
各种因素相互叠加,促使美联储不得不采取降息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风险。
“对等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影响明显。
降息背后,激烈博弈。
美联储作为美国货币政策的核心决策机构,向来以独立性而著称,这样的制度设计就是为了避免货币政策被短期政治利益所绑架。
但在此次降息决策的背后,各方博弈激烈焦灼,政治因素作用明显,美联储的独立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朗普密集施压。
年初以来,特朗普围绕降息问题持续向美联储施压,不仅隔三差五发帖批评鲍威尔,还亲赴美联储总部现场“督查”,近期更是希望通过人事安排直接影响美联储的决策走向。
8月下旬,特朗普强压美联储理事丽莎・库克辞职,但被法院驳回。不过,特朗普还是成功提名亲信斯蒂芬・米兰出任美联储理事。当地时间9月15日晚,美国会参议院以48票对47票的微弱优势,批准了对米兰的任命,使其在最后时刻赶上了此次议息会。
目前,米兰身兼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美联储理事两职,这种前所未有的“双重身份”,也让外界普遍担忧。
此次议息会前,特朗普对记者表示,他预计美联储将在本周的会议上宣布“大幅降息”;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则宣称,美联储应该降息50个基点,下次会议再降息50个基点。
如此频繁且直接的政治干预,严重侵蚀了美联储长期以来的独立性,导致美国的货币政策不得不屈服于总统的意志。
斯蒂芬・米兰被“加急”任命为美联储理事。
决策分歧明显。
从此次美联储内部决策情况看,只有新任理事斯蒂芬·米兰投票反对降息25个基点,原因是他主张更为激进的降息50个基点。按照他的预期,下步美联储应当在年内至少再降100个基点。
毫无疑问,米兰是在按照特朗普的意思行事。这说明即便确定降息,在降息幅度问题上,白宫与美联储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分歧。
与此同时,美联储内部对持续性降息也存在分歧,19 名美联储官员中有9人预计今年再降息两次,2人预计再降息一次,6人认为不再降息。
这样的意见分化,反映出当前美国经济形势的复杂性让决策者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同时也反映出美联储官员可能受不同利益集团或政治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基于经济数据和专业判断进行决策。
这种建立在脆弱共识之上的“降息预期”,未来仍存在较大变数。
点阵图反映出美联储官员对利率的预期情况。
降息之后,影响几何?
降息一经公布,全球市场立即做出反应:美股短线拉升,但随后回落,显示出投资者情绪分化;美元指数一度下跌,但很快反弹,说明市场对未来政策路径存在分歧;人民币汇率则升至近十个月新高;黄金价格一度上涨至历史新高,但随后有所下降。
可见,美国货币政策确实是全球市场的“风向标”。
整体而言,美联储此次“预防性降息”,既是对国内市场恶化的被动回应,也是对政治压力的妥协。
由于美国经济正处于就业走弱与通胀顽固并存的“双难局面”,任何政策选择都会有额外代价,降息所起到的作用仍有待长期观察。
对全球来说,美联储释放宽松政策并非纯粹的利好,其外溢效应意味着风险转嫁,例如资本流向错配、大宗商品价格扰动、新兴市场汇率波动等,都可能成为潜在隐患。
2000年以来美联储利率变动情况。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于2026年5月结束任期,新任主席人选尚未确定,加之特朗普持续干预美联储人事安排和决策事项,都给未来美国货币政策增添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未来走向如何,我们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