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认知的重启。
从利他哲学到科学经营,阿米巴被误解得太久了……
文:曹寓刚(上海稻盛利他阿米巴策划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实效阿米巴开创者、原稻盛和夫同声翻译)
责任编辑:庄文静
近日,一篇题为《华为为什么不选择阿米巴模式?阿米巴本质上是“人治”,而非“法治”》的文章在企业管理圈引发讨论。作为稻盛和夫利他经营学在中国的传播者与实践者,我认为有必要澄清阿米巴经营的真相。
该文提出,华为曾探索类似阿米巴的“内部利润中心”机制,但发现其容易引发部门博弈、削弱协同,甚至背离公司整体利益。因此,华为最终建立了以“责任中心”为框架的管理体系,强调制度约束下的授权与监控,依托精细的组织划分和KPI互锁机制,实现“力出一孔”。
文章还认为,阿米巴本质上更接近“人治”,高度依赖领导者的权威与公正以及员工的道德自律,这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容易水土不服;而华为倾向于“法治”,通过机制设计理性引导人性,平衡欲望与约束,实现组织与个体的共同成就。
我的第一反应是:作者并未真正理解阿米巴经营。应中外管理传媒之邀,我愿做出回应,为阿米巴正名。
阿米巴为什么总被误解?
我认为,作者与不少国内学者一样,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阿米巴经营。文中的批评属于“文不对题”,阿米巴并不存在其所描述的问题。该文仅陈述了华为的特点,却未解释华为不选择阿米巴的真正原因。
作者所理解的,实则是中国市面上被误读和扭曲的“阿米巴”。以这种虚假认知与华为体系作比较,自然只能得出错误结论。
当前,许多人对阿米巴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受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又未亲见真正的阿米巴经营,最常见的误解,就是用西方管理学的思维去理解稻盛的利他哲学与阿米巴经营——这完全是南辕北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的多是欧美管理学理论。在西方语境下理解西方管理没有问题,但若以其理解稻盛的利他经营学与阿米巴,则必然产生偏差。西方管理学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上,强调二元对立,即管理层与劳动者的对立。无论是工会、工人运动还是共产主义运动,均起源于欧洲。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虽有助于保护个人权利、激励创新,但其发展模式建立在多元对立与博弈之上,贯穿经济、政治与社会多个层面。
正因如此,我们容易误读阿米巴:以西方观念理解东方体系,必然偏离本质。东方哲学认为“人性本善”,追求集体主义,强调协调而非对立。两种文明的价值观底层完全不同。
我们花了数百年吸收西方科学,却几乎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部分。
稻盛哲学,根植于东方文化
稻盛经营哲学是一套扎根于东方文化体系的经营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一致。其独特之处在于方法论:既基于东方传统价值观,又融合科学思维——但不是西方自然科学的思维,因其根本前提不同。西方管理学建立在“经济人”自私的假设上。
只有切换认知前提,以东方“人性本善”“多元协调”“集体主义”为底层逻辑,才能真正理解阿米巴。换言之,阿米巴经营是什么?它是良知经营或利他经营的科学化表达,是人类历史上首度将“利他”在企业经营层面科学化、体系化的实践。
阿米巴经营是以利他哲学为基础的部门独立核算制度。关键不在“核算”(这并不复杂),而在于“基于利他哲学”所构建的科学方法论。误解的根源在于,人们看似了解其方法,却忽略了其东方价值观根基,仍站在西方管理学假设下去理解,这是认知层面的根本偏差。
阿米巴的本质,不是“人治”,而是“系统治理”
该文称阿米巴本质是“人治”而非“法治”,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稻盛先生在《阿米巴经营》中明确指出:“阿米巴经营不是世人所称道的经营技巧。如果只是技巧,就无法适应中国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因此,阿米巴是一套以经营哲学为基础,与公司所有制度密切相关的系统性经营管理体系。
稻盛先生还表示:“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贡献。”这是京瓷的经营理念,而阿米巴正是将这一理念落地的经营体系。稻盛先生是极致性善论者,不认同以对抗博弈、劳资对立为基础的企业经营,主张团结一致、劳资一体。
在此前提下,稻盛先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论,包括单位时间核算制度、内部定价、薪酬绩效考评等,是一套非常严谨的体系。
稻盛的宇宙观以“利他”为核心,认为宇宙中存在推动万物向更好方向发展的意志。只要顺应这一意志,以利他思维助人助事,人生与企业就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与西方科学宇宙观截然不同。
认同重要,执行更重要
该文提出,阿米巴依赖于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并质疑其可操作性。
事实上,任何企业的管理制度都依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难道科学管理就不依赖价值观吗?西方科学管理基于“人性本恶”,同样是一种价值观前提。
阿米巴在中国企业中有明确的可操作路径,我们已辅导多家企业取得成功,客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导入阿米巴的前提,是要理解其哲学与方法论的一致性。
稻盛对企业的定义是:“包括经营者在内,全体员工共同求生存的地方。”他又定义经营:“把哲学变成数字。”这些基本概念都与西方管理学不同。因此,稻盛的思想体系是一套全新的、基于东方价值观的经营范式。实际操作中,需要专业指导,如果仅靠自学和书籍,很容易走偏。
文化适应性:阿米巴是否适用于中国?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共通的:人心与商业本质。
有人认为阿米巴会引发部门博弈,其实问题不出在阿米巴本身,而出在考核评价制度——很多企业错误地沿用西方管理学的对抗性考核方式,例如用单位时间附加值等指标直接考核部门,而这在京瓷是被严禁的。京瓷强调的是进步、成长,而非绝对值的比拼。
中国企业若以自我为中心、以二元对立为基础推行所谓的“阿米巴”,实则是沿用西方那套激发欲望、助长内耗的方式,自然难以持续。
中国企业推行阿米巴的关键挑战,在于经营者能否意识到:尽管口头上认同稻盛哲学,实际采用的方法论却往往与之相悖——我们仍在用西方的思维看待问题,甚至价值观已悄然西化。
推行阿米巴,需要从认知到行为的彻底转变,往往需要通过实践去体会,也需要合格的老师指导。
中国人对稻盛思想并不陌生,因其与我们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但我们缺乏相应的方法论。因此,关键在于贯彻:用方法论创新,不断回归原点,思考所做是否符合稻盛所倡导的价值观。
现实中,很多企业嘴上说利他,实际推行的仍是西方那套以利己为核心、刺激人欲望的管理机制。
对“内部博弈”质疑的回应
所谓“阿米巴导致内部讨价还价”,并非核算体系的问题,而是考核评价方式所致——如果企业沿用西方那套直接以结果定薪酬的方式,员工自然会计较数字、推诿抢功。
机制设计至关重要。核算之后的评价、晋升制度若不改变,仍沿用西方式方法,就必然影响核算中的行为逻辑。京瓷采用相对值指标进行评价,如进步性、目标挑战性、贡献度等,而非绝对值结果。
文章称华为早期尝试类似阿米巴模式未成功。我并不清楚华为当时的具体操作方式,但中国企业若在无专业辅导的情况下自行推行,很容易因认知偏差而失败。
事实上,中日文化差异远大于中美,而中国当前的管理学基本源自欧美,因此理解阿米巴确有难度。
文章提到华为最终选择“责任中心制”,更强调制度与流程。事实上,任何健康发展的企业都需要如此,阿米巴也不例外。
但阿米巴的制度流程不同于传统管理学:其前提是发挥人的良知与善意,而非刺激欲望;它强调将“真我”与“利他”制度化、流程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哲学与制度,是否真正互斥?
该文认为,阿米巴依赖“人心”和“信任”,华为则注重“人性弱点的制度约束”,看似对立。实则不然,二者是一体两面。
稻盛先生同样强调制度约束,比如京瓷的公章需三人经手才可动用——某些环节甚至比许多企业更严格。但他认为,制度是为了“保护员工”,防范人性中“恶”的一面,从而守护良知。
有人会问,阿米巴能否只取其核算部分,而舍弃稻盛哲学根基?
制度与文化必须并行,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一致。
稻盛和夫在《阿米巴经营》中明确提出:“阿米巴经营不是世人所称道的经营的技术技巧。如果只是经营的技术技巧,那么只要学习它的方法程序就够了。但只是模仿阿米巴经营的做法不会有什么效果。原因是阿米巴经营是以经营哲学为基础的,是与公司运行的所有制度都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的经营管理体系。”
目前,市面上对阿米巴的评价褒贬不一,其关键就在于,缺乏对稻盛经营学的基础认知和正确理解,只追求阿米巴的“形”,却无视阿米巴的“神”!
只是单纯地模仿阿米巴的做法,而忽视了哲学的导入,这样“形似神异”的阿米巴非但不能带来业绩的提升,反而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内耗。
中国企业如何理解与运用阿米巴?
阿米巴曾作为稻盛和夫的“不传之秘”,易让外界对其形成“高门槛”的印象——不少从业者或经营者常将其导入条件误判为“十分苛刻”。其实,导入阿米巴只需满足四个条件:
企业具备基本执行力,尤其小微企业中老板说话有人听;有基础管理能力,如有出入库单、工艺卡等基本表单;一把手认同稻盛哲学;一把手能在导入过程中率先垂范。
理想情况下,企业应具备稻盛哲学的文化根基(非必需,但是加分项),因该哲学与各大宗教及主流思想体系并不冲突。
有些企业推行不成功,就归咎于阿米巴,实则因其推行的是“假阿米巴”。以下关于判断真正阿米巴经营的4个实践标准,系笔者依据稻盛和夫先生的两部经典著作——《阿米巴经营》与《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实践》提炼而成(以下观点皆以原文内容为依据)。希望能为广大企业经营者及相关领域学者,对正确认知及判断阿米巴经营有所助益:
第一,以哲学认同为前提。必须认同哲学,并将其转化为制度、流程、工具与方法;
第二,以快速见效为佐证。真正阿米巴能快速消解内耗,即使销售额未立即增长,利润也往往显著提升;例如,2022年贝壳COO(运营)线在徐万刚的带领下正式落地BSU(因徐万刚对稻盛先生的崇敬,担心自己导入的阿米巴与稻盛先生会有偏差,故内部称为BSU)。导入过程中,我们曾有多次技术交流。2022年是贝壳BSU实施第一年,在市场大幅萎缩销售额下降34%的情况下,利润反升74%。在此基础上,202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8%,利润再度大幅增长了136%。这样的示例在我们辅导的企业中,屡见不鲜;
第三,以持续高效为标准。阿米巴不是一个短期工具,而是一套圆融的体系,能支持企业持续成长;
第四,以哲学落地为核心。所有制度构建,均需将利他哲学逐步落实至战略、组织与运营各个层面。
最后,我希望中国企业能跳出传统西方管理学的框架,站在“良知科学化”“利他科学化”的角度,重新理解阿米巴经营。
阿米巴不仅在日本成功,在美国也成效显著——如京瓷收购的AVX公司,几十年仍是行业巨头。文化差异并非障碍,日美文化迥异,阿米巴何以能在美国成功?
阿米巴经营是良知经营的科学表达。它与自然科学思路不同,但同样需定义、公理与命题,是一套全新的思想体系。希望大家跳出传统管理学视角,重新认识阿米巴。
请相信:导入真正的阿米巴模式无害、无风险且能圆融推进。我们辅导的企业越来越多感受到其力量,逐渐认同这一体系。
只要一把手率先垂范、认同稻盛思想,并逐步按科学方法导入,无论企业类型与规模,正确推行阿米巴经营,必将取得显著成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