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79年那个春天,山西侯马崖口村的一个农民挖出了一只杯子,倒满水后,杯中竟然浮现出一只蝴蝶,翩翩起舞。
意外发现——崖口村的奇遇
农民的锄头敲在硬物上。
1979年春,崖口村,一个普通的挖土日子,这个农民叫什么名字,史料没有记载。但他的这一锄头,挖出了一个轰动全国的秘密。
泥土里露出一个古怪的东西,杯腰纤细,杯脚宽大,玉色发光,但挂满了泥巴。形状古怪得很,像个倒扣的金钟,农民从没见过这种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刨出来,掂了掂分量,不轻,手感冰凉。 表面有些花纹,被泥土遮盖着看不清楚,农民把它带回家,用井水冲洗干净。
花纹露出来了,杯外壁刻着二龙戏珠,杯内壁有几朵小花。工艺精细得让人咋舌。这绝对不是普通人家用的东西。
然后奇迹发生了。
水倒满杯子的瞬间,一只蝴蝶出现了,就在水面上,清晰得像真的一样。翅膀扇动,仿佛要飞出来,蝴蝶色彩鲜艳,身体纤细,栩栩如生。
农民吓了一跳,以为是真蝶落进去了,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大。
他伸手去捞,什么也没有,手指刚碰到水面,蝴蝶就不见了,水倒出来,蝴蝶消失。水再倒进去,蝴蝶又回来了,农民反复试验了十几次,每次都是同样的结果,杯满蝶现,水干蝶隐。
邻居听到动静跑过来看, 一传十,十传百,不到半天,整个村子的人都挤到农民家里。大家排着队,一个一个地看,每个人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老人说这是神物,祖宗显灵,年轻人说是妖怪,要扔掉。有人想花钱买下来,农民舍不得,这东西太神奇了,谁见了都走不动路。
村里的小学教师最有见识,他说这可能是文物,要报告上级。
消息传开,整个镇子都知道了,县里的干部来了,市里的专家也来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农民家的院子都挤不下了。
文物部门的专家来了,他们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蝴蝶杯, 失传了几百年的蝴蝶杯。专家激动得手都在抖,这可是国宝级的发现。
专家的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这种杯子,只在古书里见过,在戏曲里听过,谁也没想到,真的存在。
千年传承——从宋代文献到戏曲舞台
宋朝有个文人叫何薳,他在《春渚纪闻》里记录过一件怪事。
一个叫陈皋的人,从古墓里挖出一只玛瑙盂,开始没在意,就放在桌上磨墨用,这种事在宋朝很常见,盗墓的人多得是。
有一天,陈皋正准备写字,突然发现盂里的水中游着一条鲫鱼,活蹦乱跳,一寸来长。 鱼鳞闪光,尾巴摆动,看起来新鲜得很。
陈皋以为是打水时带进来的,心想这鱼怎么这么小,伸手去抓,准备扔回河里,什么也没有,手指穿过了鱼身。
这下陈皋慌了,水倒掉,鱼不见了,水倒回去,鱼又出现了。陈皋反复试验,每次都是一样的结果,这和崖口村农民的经历一模一样。
何薳说,这种现象他亲眼见过,不只是鱼,有时候是花,有时候是鸟。 每个古盂里出现的东西都不一样,但原理是相同的,古人早就知道这种神奇的杯子。
从宋朝到明朝,这种杯子一直存在,只是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能做出来的人越来越少。到了明代后期,因为战乱频繁,工艺彻底失传了。
到了明清时代,蝴蝶杯变成了戏曲故事,山西蒲剧《蝴蝶杯》唱道:"蝴蝶杯传家宝千金难买,将美酒斟杯内彩蝶飞来。"这出戏在晋南一带特别受欢迎。
明代江夏知县的儿子田玉川,爱上了渔家女胡凤莲,田玉川路见不平,打死了欺压百姓的恶霸,胡凤莲救了他,两人在船上私定终身。
田玉川用传家宝蝴蝶杯作为定情信物,这只杯子酒满蝶飞,是田家祖传的宝贝。 胡凤莲拿着这只杯子去衙门认亲,证明自己的身份。
这不是虚构的爱情故事,戏曲里明确说了,蝴蝶杯产自春秋时期的晋国都城新田,新田就是现在的侯马市。春秋时期,侯马是晋国的政治中心,工艺水平很高。
蒲剧名家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都演过这出戏,每次演出,台下观众都看得如痴如醉。 特别是"藏舟"那一段,胡凤莲驾舟救人,演员的身段飘逸如仙,台下掌声雷动。
从宋代的记录到明清的戏曲,蝴蝶杯的传说从未断过,但真正的杯子,却消失了几百年。
直到1979年,崖口村的那一锄头。
工艺复原——周尚明的执着探索
消息传到侯马陶瓷厂,一个叫周尚明的工人听说了。
1979年的时候,周尚明还在部队,他是个技术兵,对机械制造很在行。
1982年转业回到侯马,分配到502厂工作,业余时间,他到处收集蝴蝶杯的资料。图书馆、博物馆、老艺人家里,只要能找到相关信息的地方,他都去过。
这个东西把他迷住了,一个失传的工艺,一个科学之谜,一个文化符号,周尚明觉得,这就是他要找的人生目标。
朋友请他到陶瓷厂帮忙,他接触到了更多关于蝴蝶杯的信息,厂里有个老师傅,当年参与过复制工作。 老师傅告诉他,厂里曾经尝试过复制,烧了四五年,成功了2000只。合格率只有2%。
投入巨大,收益微薄,最后不得不停产,这2000只杯子轰动了海内外,订单信件能装几麻袋,可惜产量太少,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1997年,周尚明下岗了,别人愁找工作,他却高兴坏了,终于有时间专心研究蝴蝶杯了。妻子不理解,朋友也不支持,大家都觉得他疯了,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偏要钻这个牛角尖。
周尚明不管这些闲话,他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开始了漫长的研究之路。
他的足迹踏遍了西安、唐山、广州、景德镇,每到一个地方,就住在陶瓷厂旁边。 白天观察师傅们的手法,晚上研究古代工艺资料,在唐山住了整整一年,花光了积蓄10万元。
妻子抱怨,朋友不解,有人劝他放弃,有人说他走火入魔了,周尚明不管,他就是想弄明白古人是怎么做到的。
失败了无数次,玉料选错了,杯子烧裂了,透镜装歪了,每次失败,就是几千块钱的损失。 周尚明几次身无分文,只能靠朋友接济,有一次,连买原料的钱都没有了,他差点想放弃。
但第二天,他又咬牙坚持下去了。
2006年,周尚明在研究古代文献时发现了关键线索。他终于弄清了古人运用天然明石的光学原理,杯满蝶显,酒干蝶隐,这个千年之谜,被他解开了。
第一只成功的蝴蝶杯出炉时,周尚明激动得哭了,倒满水,蝴蝶出现了,翩翩起舞,和古书中记载的一模一样。
专利证书颁发那天,周尚明收到十几封信。有国内的艺术品公司,有英国的,有加拿大的。 都想买他的专利,或者请他去做生产总监,条件开得很诱人,年薪几十万。
周尚明看都没看,全部拒绝了,他说是侯马这块土地孕育了蝴蝶杯,蝴蝶杯最应该在侯马立足。
科学揭秘——光学原理的精妙运用
古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周尚明研究了27年,终于搞清楚了原理,这是一个精密的光学系统。
杯脚里有个彩蝶,装在细弹簧上,杯子一动,彩蝶就振动,杯底中央嵌着一颗凸透镜。
关键在这里,杯中无酒时,彩蝶在凸透镜焦点之外,看不见。倒满酒后,酒面形成凹透镜,凸透镜加凹透镜,变成复合凸透镜。焦距变长,彩蝶落在焦点内,形成放大的虚像。
手一抖,蝴蝶就开始舞蹈,这就是"杯满蝶现,酒干蝶隐"的科学原理。
制作过程更复杂。首先要选天然矿玉。 切割、打磨、精修、抛光、合口、装配,一个杯体要在手中翻腾上百次,稍有差错,前功尽弃。
玉质地凉,天气不好就不能下料,打磨离不开水,手感要求极高,这完全是手工活,无法批量生产。
周尚明现在还在做,8平方米的工作间,2台改装的机器,墙上堆满了自制的小工具,妻子偶尔帮忙,重要工序还是他一个人完成。
玉制蝴蝶杯造价高,买的人少,但周尚明不在乎,他说,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的。
2009年,蝴蝶杯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失传千年的工艺,重新活了过来。
从1979年农民的意外发现,到周尚明的执着复原,蝴蝶杯的故事还在继续。 这不仅是一件文物的重生,更是中华传统工艺的传承。古人的智慧,通过现代人的努力,再次绽放光彩。
每一次杯满蝶现,都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那只在水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也寄托着现代匠人的精神追求。
参考资料: 人民网:《失传"蝴蝶杯"山西侯马重现 后继无人传承堪忧》 中国数字科技馆:《杯满蝶现 酒干蝶隐》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