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蓝字,关注慧跑
前言
在东非大裂谷海拔2400米的云雾深处,一个穿着破旧跑鞋的少年正奔跑在红土路上。鞋缝里嵌满褐色泥土,裤脚沾着玉米叶的碎渣,他的脚步轻快有力,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那里有祖母埃丝特(昵称“科科”)口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未来。二十年后,这个少年即将站上柏林马拉松的起跑线,肩负着全人类的期待:“成为第一个在正式马拉松赛事中跑进2小时”的运动员。他叫塞巴斯蒂安・萨维,一个出生于肯尼亚南迪县玉米农家的追梦者。
一、泥土中生长的梦想
1994年3月,萨维出生在一个充满反差的家庭。父亲西蒙是传统的玉米农,来自以反抗殖民统治闻名的南迪部落;母亲艾米丽曾是颇具潜力的短跑运动员,1991年拿过全国小学组金牌,却因早孕让梦想刚发芽就枯萎。在泥墙泥地、没有电力的家中,科科用信念填补了物质匮乏的空缺。“她总对我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萨维回忆起祖母,声音依然会颤抖。
每天清晨,他踩着沾着露水的玉米叶奔跑,鞋缝里嵌满红土,跑过三垄地就到丘克塔小学——那10分钟的路,他跑了6年,鞋底磨穿了3双,都是科科用碎布一层层补的。母亲记忆中的他“无论去哪里都一路跑着”,连去邻村借东西,都要跑着往返。当父母迁往他乡务农时,10岁的萨维攥着科科的衣角不肯走:“我要留在这儿上学,留在您身边。”最终,他和姐姐薇薇安被送回丘克塔,在祖母的小屋里长大,并学会了感恩与自律。
二、
星光初现,
两位伯乐点燃了萨维的奔跑之火
小学教师朱利叶斯・克梅第一次见他躲在厨房逃避比赛,硬是把他拉到跑道上:“这孩子跑起来像羚羊,就是太腼腆。”克梅拍着他的肩说:“跑步不只是天赋,更是你的财富与未来。”
另一位伯乐是叔叔亚伯拉罕。这位乌干达800米纪录保持者(1分43秒72,至今未破),曾让萨维在谷仓里的发电机电视前,第一次看到奥运会的起跑线。“叔叔站在那儿,穿着红色运动服,我攥着玉米棒看傻了——原来跑步能让一个人站在那么大的舞台上。”
萨维开始参加校际比赛,在中距离项目中早早取得了一些成绩。尽管他从未突破省级赛事,但每一次胜利都增强了他的信心。“对跑步的鼓励来自老师朱利叶斯·克梅,还有始终相信我的科科。”他说。
对萨维而言,跑步早已不只是一项运动。它同时是传承、灵感与出路——是对祖母信念的致敬,对母亲未竟梦想的弥补,也是对叔叔榜样的追随。每一次小小的胜利,都让他离一个愿景更近:他也能通过跑步走出丘克塔。
2017年,23岁的萨维带着两双旧跑鞋、一床薄被,登上前往伊滕的公交车。这个“云端小镇”曾孕育大卫・鲁迪沙等世界冠军,但也埋葬了无数追梦者的希望。在这里,他每天啃着玉米饼训练,鞋子磨破了底就补块胶,中距离比赛里总被比他小四五岁的选手甩在后面。“我就像玉米地里的杂草,没人注意我。”他说。
三、至暗时刻
2019年的一场意外,让他第一次尝到“被看见”的滋味。在卡卡梅加的田径比赛中,他错过原定的800米项目,临时顶替参加5000米——没热身、没计划,却跑出13分56秒的当日最快成绩。
然而,即便实力不断提升,萨维仍未获得认可。在这座数百人接受世界级训练的小镇里,他只是人群中的一张普通面孔。其他人赢得合同、获得出国机会、吸引经纪人关注,他的照片也曾被寄给一位人脉广泛的经纪人,但最终杳无音讯。以肯尼亚的标准来看,他并不出众:算优秀,但称不上顶尖。
回到家乡,压力与日俱增。亲戚们质疑他的选择——姐姐薇薇安和弟弟伊恩都有稳定工作,通过家庭关系,他本可以在警局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有固定薪水和保障。而且他很快就要当父亲了,难道不该放弃跑步这“不切实际的游戏”吗?多年过去仍毫无突破,是时候找一份正经职业了。
但萨维拒绝放弃。他更加刻苦地训练,或许带着一丝孤注一掷,直到灾难降临。2020年3月,他一只脚的肌腱断裂。他试图忍着疼痛继续,但到了8月,他几乎连慢跑都无法完成。雪上加霜的是,新冠疫情爆发,赛事、旅行和机会都被迫暂停。
“那段日子太艰难了,”萨维的声音低沉下来,“对我来说真的太难了。”他重复着这句话,仿佛仍在消化那段时光的苦难。唯一的慰藉是他与莉迪亚结婚,以及儿子泰瑞斯的出生。
2020年的冬夜,他坐在出租屋的地板上,摸着腿上的肌腱疤痕,手机里是姐姐发来的“警局招工表”。他盯着墙上科科的照片,手指反复摩挲照片边缘——那是科科生前总用来擦汗的衣角位置。“再跑一次,就一次。”他对自己说,像在给祖母,也给那个不想认输的自己一个承诺。
就在他几乎要屈服时,叔叔亚伯拉罕的电话打了过来。“你还想跑步吗?”“想。”“那交给我来办。”
亚伯拉罕翻遍通讯录,给一位昔日的对手打了电话——两人曾是同学和赛场上的竞争者。阿贝尔·穆泰曾获奥运会障碍赛铜牌,如今是南迪县“2 Running Club”的助理教练,该俱乐部是长跑界的强队。亚伯拉罕凭直觉认为,萨维需要换个环境。
穆泰回忆起2020年秋天的那次通话:“亚伯拉罕说伊滕不适合萨维,他在那里只是混日子。出于我们的友谊,我完全信任亚伯拉罕。事情就这么定了,两天后我们把他从伊滕接了出来,结束了那一段经历。”
“2 Running Club”由意大利教练克劳迪奥·贝拉代利(Claudio Berardelli)于2016年创立,早已凭借将璞玉般的天赋培养成世界级选手而声名远扬。但加入俱乐部需要谦逊的态度:新人必须努力争取营地的一席之地,他们得在附近租小房子住,和青少年队员一起训练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慧跑曾详细介绍过克劳迪奥教练及“2 Running Club”,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四、重生之地
“2 Running Club”成了萨维的运动重生之地。意大利教练克劳迪奥打造的体系,与他此前的“野路子”截然不同:有专业的理疗师、精准的训练计划,克劳迪奥会拿着表格跟他讲“训练区间”,而不是“凭感觉跑”。
“第一次做理疗时,沙德拉克(理疗师)捏着我的腿说‘肌肉像棉花,得慢慢练’。”萨维笑着回忆。他开始每周做5-6次理疗,提前预约时会详细说“小腿外侧有点紧”“跟腱早上会酸”,像对待玉米地的庄稼一样细心。
可命运又开了个玩笑:2020年瓦伦西亚马拉松前夕,他新冠检测阳性,错失为队友领跑的机会;即便遭遇挫折,萨维也没有崩溃。这就像他在农场学到的道理:耐心坚持,终会找到出路——科科总是这样告诉他。
五、破茧成蝶
2022年1月30日,世界第一次见识到萨维的实力。他前往西班牙为塞维利亚半程马拉松领跑,任务是带领选手们在10公里处达到28分10秒的成绩,之后便退赛。但出发前,他得知了一个悲痛的消息:抚养他长大的祖母病危。换作很多人,或许会选择留在家中,但萨维决心用跑步来致敬祖母。
发令枪响后,他加速前进,每一步都是对亲爱的科科的致敬。跑到7公里时,精英选手群已被他甩在身后。震惊的赛事总监骑着摩托车跟在他旁边:“没人能跟上你,继续冲!”于是他一路向前,以惊人的59分02秒完成了自己的首个半程马拉松,将赛道纪录缩短了1分30秒。几天后回到肯尼亚,他安葬了那位塑造他人生的祖母。“那天我就想,要把没给科科跑的路,都跑回来。”
这场比赛成了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几周后在德国,他以26分54秒跑完10公里;在布鲁塞尔,他险些打破莫·法拉的一小时跑世界纪录;他赢得了素有“魔鬼赛事”之称的肯尼亚全国越野赛冠军,称自己最终在世界锦标赛中获得第7名并助力团队夺得金牌是“一场很棒的比赛,也是一种荣誉”。
随后在2023年10月,他在拉脱维亚里加赢得世界半程马拉松冠军,带领肯尼亚队包揽前三名。“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之一,”他笑着回忆,“这证明了我是一名真正的跑者。”
萨维的获胜策略很简单:“我按照教练制定的配速跑,拉开差距后就保持节奏。我对自己的冲刺速度有信心。”
2024年,克劳迪奥为他设定了下一个挑战:马拉松。训练强度加大——长跑延长至40公里,周跑量提升到200公里。他的马拉松首秀选在瓦伦西亚,原本预计成绩是2小时03分或04分,结果他以2小时02分05秒的成绩震惊世界,这是史上第二快的马拉松首秀成绩,仅比基普图姆的纪录慢12秒。
这场比赛为他赢得了参加伦敦马拉松的资格。当时聚光灯聚焦在雅各布·基普利莫的首秀和埃利乌德·基普乔格的参赛上,但萨维对自己充满信心。“胜利很重要,更要在人生中留下印记。”他平静地说。 跑到半程时,领先集团中不乏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但在30公里左右,萨维跳过一个补水站后突然加速:一公里跑了2分40秒,随后5公里跑出13分56秒的成绩,领先集团瞬间瓦解。沿着泰晤士河堤岸,这位南迪“战士”每一步都在扩大领先优势,最终以四分之一英里的差距夺冠,向世界宣告自己是肯尼亚下一代马拉松巨星。
六、
9
21
日,柏林马拉松将成为历史的见证。萨维将在这里挑战人类极限:全程马拉松跑进
2
小时
克劳迪奥教练的训练理念建立在精细的周期化训练基础上,执行过程精准无误。每一次训练都是校准序列的一部分,旨在稳步提升,避免过度训练。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克劳迪奥承认耐心并非自己的强项,但在运动员培养上,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克制。
以萨维为例,很多人会急于让这种天赋异禀的选手直接参加马拉松,但克劳迪奥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培养计划:多年的系统性训练,不急于求成,像层层叠加一样稳步推进。训练也遵循同样的原则:渐进式超负荷、微调、以及跑量、阈值训练和恢复的持续整合。
牺牲是这一切的基石。萨维常年住在营地简朴的房间里,与三人同住上下铺,每月只见妻子两次。凭他的收入,本可以过奢华生活,但简单的环境让他更能专注于目标。
被问起“破二”的概率,萨维平静地说“有可能。”仿佛在谈论“今天该浇玉米地”。数据站在他这边:瓦伦西亚马拉松前半程61分18秒、后半程60分47秒;伦敦马拉松更是后半程比前半程快了1分多,“负配速”能力正是“破二”的关键。教练克劳迪奥笑着说:“我还没逼过他,他的潜力像玉米地的土壤,挖下去还有很多。”
9月21日,在柏林,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于此。天气条件或许会成为变数,但“破二”的可能性始终萦绕在人们心中。克劳迪奥的指导、对科科的思念、萨维的耐心,将在这一刻汇聚。或许,历史性的时刻即将到来。
若他真的实现“破二”,这不会是仅凭一次惊艳表现就能达成的,而是多年“隐形付出”的结果:理疗、简朴的生活、克制的心态,以及在红土路上跑过的无数里程。更源于他从科科那里传承的信念: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七、清白奔跑
在肯尼亚长跑界因兴奋剂问题备受质疑的当下,萨维选择了最艰难的自证方式。从7月25日到9月21日,他每3天接受一次血液检测——高海拔地区频繁抽血,会影响身体产生红细胞的速度,减缓恢复,但他没说过一句抱怨。“科科教我‘做人要干净’,跑步也一样。”他说。
八、奔跑的意义
当全世界都在讨论“他能不能破二”时,这个从玉米地跑出的男人,依然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住在营地的上下铺,每月见两次妻子莉迪亚和儿子泰瑞斯,训练后会帮厨师剥玉米,像在老家时一样。
“我跑我自己的,没有压力。”他说。这种平静,源于科科早已种在他心里的信念: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9月21日的柏林,无论最终是否跑进2小时,他都已经证明:就像玉米要经历风雨才会成熟,一个人的梦想,只要带着初心坚持跑下去,一切真的都会好起来。
-全文结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