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认为,人们对AI存在六个根本性误判,导致市场和企业对其短期价值抱有过高期待。事实上,AI的发展节奏更慢、更复杂,盈利路径也远不如宣传所言清晰。它的真正力量在于长期应用与深度整合,而不是即时的颠覆性奇迹。正如电力与互联网的历史轨迹,AI需要经历漫长的适配与扩散。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不是追逐风口的企业,而是那些稳健推进、持续创造持久价值的实践者。
AI的真正影响
将比我们预想的来得更晚
1987年,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曾有一句著名的评论:“计算机时代的踪影无处不在,唯独不存在于生产率统计数据中。”几十年后的今天,AI成为这种悖论的最新体现。尽管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可量化的效率提升仍然难以实现。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发现,相较于以往由技术驱动的变革,AI对生产力的影响相对有限。
错不在AI,而在于人们的预期。像大语言模型这样的生成式AI,是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GPT)。虽然说,ChatGPT中的“GPT”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曾见证过很多通用目的技术,比如印刷术、电力、互联网,无一例外都遵循相似的路径:技术若能真正释放变革性潜力、显著影响经济,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例如,电力彻底改变了制造业,但工厂设计历经40年才完成适配。互联网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存在,但直到2000年前后才真正改写商业模式。
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AI将遵循同样缓慢却必然的发展轨迹。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指出,在未来十年内,仅有5%的工作任务能由AI完成并实现盈利,这对美国GDP的贡献仅增加1%,与许多人预期的巨大变革相去甚远。他认为AI带来的挑战在于,对大多数组织来说,包括业务中断、员工再培训、系统整合和算力在内的技术转型成本,远高于AI在多数任务上所能带来的收益。
但这并不意味着AI毫无价值。实际上,AI的价值并非来自全面迅猛的颠覆,而是源于有目标、有计划的融合。若盲目押注于短期成果和快速回报,只会带来资本浪费、自动化项目失败,甚至是不必要的人才动荡。相反,企业更应着眼长远发展:建立适配系统、培养团队能力,探索出将AI应用于实际业务的方法。
我们对企业采用AI的前景
过于乐观
当ChatGPT横空出世时,AI像是神奇的魔法,似乎能一夜之间带来变革。财报电话会上充斥着关于AI的讨论,风险投资热度飙升,媒体头条宣称AI转型将立竿见影、无所不包。然而,对于这样的过热炒作周期,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早期的个人电脑、互联网泡沫、区块链热潮,甚至云计算兴起初期都曾如此,而我们很可能还会重蹈覆辙。
我们之所以对技术变革产生误判,源于三种认知偏差:计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使我们低估了转型所需的时间,乐观偏见(optimism bias)让我们误以为技术的采用将畅通无阻,近因偏见(recency bias)则使我们相信AI在消费端的病毒式传播也会无缝迁移到企业端。
我们担心AI存在偏见,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偏见;在企业采用AI方面,这种忽视尤为明显。企业部署AI并非“即插即用”,而是需要与陈旧的系统、监管障碍、规避风险的企业文化、AI人才短缺和采购瓶颈等因素相互碰撞磨合。真正的障碍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系统性问题。我们花了100年时间才给行李箱装上轮子,所以不要低估那些影响技术扩散速度的制衡力量。
AI终将变革各行各业,只是不会以硅谷速度突飞猛进。这一进程更符合企业原本的发展节奏:将更漫长、更缓慢,所面临的阻力远超大多数人的预期。那些被偏见蒙蔽、忽视现实问题的企业,将浪费资源、过度承诺预期成果并最终失去信任。AI领域的赢家不是那些喊出最响亮口号的人,而是有耐心推动真正、持久变革的实践者。
市场高估了AI公司的价值
投资者在对AI的判断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们将AI公司视为高增长、轻资产的软件公司,而实际上,这些公司资本密集、成本高昂、对基础设施依赖极大。当前以AI为主的科技股的交易溢价高达20%至40%,这种定价隐含了尚未兑现的未来利润预期。
对企业高管而言,这种认知的错位不仅仅是对市场的误判,更是一种执行陷阱。虚高的估值催生出不切实际的预期,进而逐层传导至企业内部:带来快速推进的压力、华而不实的试点项目、盲目追赶AI风口的表象。那么结果如何?这导致项目仓促上线、优先级错位、投资偏向“技术噱头”,而不是实际提升利润表现。在这个幻想“有奇迹发生”的市场中,真正的优势反而来自“克制”——这要求领导者优先考虑整合资源而非博人眼球,追求长期价值而非短期曝光。
以OpenAI为例,其3000亿美元的估值目标,相当于Facebook上市时的两倍、谷歌上市时的八倍(经通胀调整后)。投资者将其视作一家云软件公司来定价,并认为其利润空间将不断扩大。但AI并不是SaaS(软件即服务)。OpenAI的成本不会随着规模扩大而降低,反而会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而增长。每一次查询都有成本,每新增一位用户就意味着成本增加。OpenAI估计其2024年营收为37亿美元,同时亏损50亿美元。
问题在于,AI所需的基础设施投入极为庞大。Meta、Alphabet、亚马逊和微软今年计划合计投入3000亿美元。现金流和公开声明的分析显示,这些企业的AI相关资本支出在短短两年内就增长了40%至60%。仅微软一家,今年就将投入800亿美元。到2028年,微软的算力需求可能相当于一个国家的用电需求。为支撑基础设施的扩张,市场预估有1250亿美元的年营收缺口需要填补。
与此同时,竞争正不断压缩AI的利润空间。LLaMA、Mistral、DeepSeek-V3等开源模型正迅速抢占市场份额。Meta的LLaMA 3已通过Instagram、WhatsApp和Facebook覆盖超过十亿用户,并对用户完全免费。相比之下,OpenAI每服务一位用户都需付出成本,且缺乏内建的分发生态系统。AI的同质化速度比以往任何技术周期都更快,甚至连OpenAI的董事会主席也公开承认了这一现实。
对于行业领导者而言,这些影响真实且迫在眉睫。许多企业正根据一些AI公司所开发的工具做出高风险的投资决策,而这些AI公司的商业模式未必具备可持续性。如果这些合作方出现成本超支、研发滞缓或是彻底崩溃,这可能导致企业在追求自身目标、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陷入停滞。这类风险不仅关乎财务,更是实实在在的运营风险。
AI领域的真正赢家,并不追求天价估值,而是能够将AI嵌入到能创造持久经济优势的业务环节中。这些环节包括:通过AI加速商业决策周期、提升决策质量、重新构思产品,所有这些都能以可量化的投资回报率来衡量。AI转型考验的是领导者的毅力,而非投机能力。
真正的利润不来自模型本身
无论模型多么先进,都难以构成真正的“护城河”。在开源协作和政府支持的科研推动下,AI将持续走向同质化。一旦AI普及开来且成本低廉,它将不再被任何一家企业所“拥有”。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开发,而在于应用AI。
应用程序,是把AI从理论转化为现实,从实验室推向消费者的关键一步。将模型转化为真正的商业解决方案,其工程难度远超在聊天界面运行模型。那些通过定制化AI架构解决特定行业复杂问题的企业,才能创造最持久的价值。随着AI智能体在各行业涌现,这一转变已然开始:Harvey是AI律师,Glean是AI办公助理,Factory是AI软件工程师,Abridge则是AI医疗记录员。
AI的真正价值,是将依赖人工的服务转化为可扩展、后台持续运行的应用程序。企业应该聚焦于如何精准地应用现有模型,而不是自建模型。
太多企业误以为基础模型能够直接带来价值。但如果不在真正困难的部分加以投入,如应用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基建、工作流重构和变革管理,AI终将沦为华而不实的原型——演示时令人惊艳,规模化时却失效。出乎意料的是,最终胜出的往往是那些让AI变得“平淡无奇”的公司:将AI无缝嵌入核心业务,持续可靠地运行;在真正产生价值之处,静静发挥变革力量。
我们过于关注初创公司
尽管市场炒作聚焦于AI初创公司,但在众多企业中只有行业巨头才掌握真正优势。AI并非关乎“颠覆”,而在于“分发”。
以Microsoft Teams为例,微软并未开发出最好的视频会议工具,而Zoom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微软通过将Teams整合到Office 365中,最终赢得了企业市场。企业选择Teams,并不是因为它更好,而是因为它已经集成在现有系统中。同样的情节正在AI领域上演。
初创公司或许能推动创新,但巨头企业掌握着企业预算、IT集成系统以及分发渠道。微软、谷歌和Salesforce并不需要最顶尖的AI模型——他们只需要“够用”的AI,能够无缝嵌入到现有的企业技术栈中。这就是AI采用的真相:谁控制了企业和用户的工作流,谁就能从中胜出。
我们对生成式AI着迷
但这不是未来
我们对生成式AI深深着迷,然而未来的技术远不止于对话模型。如今的AI擅长写邮件、总结报告,却难以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AI仍缺乏情境感知、复杂推理能力,以及实时整合多种动态信息的能力。
这正是AI在医学、物流等领域应用滞后的原因——这些行业的决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历史文本。聊天机器人可以起草合同,却无法诊断每位患者的病情,也无法优化濒临崩溃的供应链。
下一阶段的技术演进将是多模态AI和复合型AI系统:这类技术能够处理多种类型的输入信息,并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来协同运行。自动驾驶汽车并不依赖单一数据源,而是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GPS和实时传感器来进行导航。同样地,AI也需要叠加处理视觉、声音、文本和实时数据的模型。
复合型AI系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整合多个模型,来构建具备学习、规划和自主行动能力的智能系统。如今,众多AI模型像孤岛一般运行,比如一个模型生成文本,另一个模型检测欺诈。未来的AI将会像一个专业团队般融合多种能力,协调运作。
这对企业而言是提前规划的信号。当下最新一代AI工具确实能带来一些收益,但这些收益往往局限且片面。领导者应避免过度投资于具有单一功能的解决方案,而应开始构建能够支持多模态集成系统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投资于数据架构、灵活的工作流,以及随技术演进而不断调整的AI治理机制。
AI的未来不是打造更聪明的聊天机器人,而是设计出能够协同“看、听、分析并行动”这几种功能的系统,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情况保持同步,并实现规模化部署。
我们能否理性地看待机器?
1950年,艾伦·图灵(Alan Turing)提出了一个如今已广为人知的问题:“机器能思考吗?”七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对AI的评估基于其推理能力、预测能力和生成能力。或许,是时候用同样的视角审视我们自己了。
当前,我们正陷入集体“幻觉”:做出错误的投资判断,设定错位的优先事项,制定不切实际的时间表。许多公司把AI当作“灵丹妙药”,向模型投入数十亿美元,却忽视了系统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发掘真正的商业价值等更艰巨的工作。
最终,市场将决定哪些企业和行业能够发挥出AI的价值并从中获益。但有一点可以确定:AI的普及性将逐渐削弱其独占性。AI的影响力不在于谁拥有它,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关键词:
保罗·赫利夫科(Paul Hlivko)| 文
保罗·赫利夫科是美国健康保险公司Wellmark Blue Cross and Blue Shield的执行副总裁兼CIO,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从初创公司到华尔街,再到医疗保健行业,在他过去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致力于将新兴技术转化为企业影响力。
周静怡 | 编校
本文选自《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5年9月刊。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newmedia@hbrchina.org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