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横水镇朱坑口村,竹木加工厂内机器轰鸣,笋竹两用林基地绿意盎然。“以前村里没啥产业,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现在不一样了,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在竹木加工厂工作的脱贫户陈开光一边熟练地操作机器,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他的喜悦,源于一条围绕竹、油茶等本土资源构建的“产业长廊”,它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支撑着村民们“强村富民”的美好愿景。
横水镇朱坑口村竹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镇里就此做好“竹”文章。“当初选址建厂,镇政府‘保姆式’的服务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从跑手续到通水电,都有专人对接,让我们能心无旁骛搞生产。”崇义县茂盛竹木加工厂负责人罗春兰感慨道。
经过镇党委、村党支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竹木加工厂、笋竹两用林基地和榨油厂相继建成。目前,项目月产能超1200吨,年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逐步成为横水镇乡村发展的实体支撑。
企业引得进,也要留得住,精准服务和营商环境是关键。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横水镇党委积极构建“党建+服务”联动机制,聚焦企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精准施策、优化服务,全力营造优良的产业发展生态。镇党委牵头成立项目服务专班,定期走访企业,一对一协调解决用工、用电、用水及原材料供应等实际问题,确保企业“轻装上阵”、安心生产。同时,积极对接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等部门,争取技术支持和政策倾斜,推动笋竹两用林标准化建设,提升原材料品质和资源利用率。
此外,依托镇党群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站,为企业员工和务工村民提供技能培训、法律咨询、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让企业留得住、村民愿意来,真正打通了服务企业、便利群众的“最后一米”。
企业稳了,最终受益者是百姓。“我在基地参与竹制品加工,收入多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邱铠林感慨道。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于民,横水镇打破传统的以出租方式收取固定租金的经营模式,采取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入股、原有土地拥有人以土地等资源入股、生产流动资金投资人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生产经营,按4:3:3的比例进行年底的利益分红和风险共担,确保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企业盈利。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和村民“就业难、增收难”的矛盾,还实现了“足不出村,就地致富”。目前,朱坑口“产业长廊”稳定吸纳就业60余人,人均月增收2000-4000元,可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实现了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共赢。家门口就业,产业链上增收,一条致富之路越走越实。
作者:刘珊伊 钟鲁冰 赖金明
编辑:陈 慧
审核:杨晓斌
审签:徐 鹏
总监制:李启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