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普京召集经济会议,到场的高层都是能决定数万亿卢布流向的大人物,这次却都成了"听众",会上普京面无表情地连问了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直戳俄经济的痛点。
俄罗斯前7个月GDP才涨了1.1%,对比去年的4%以上高速增长差距相当大。
普京到底问了哪三个问题?俄罗斯的经济为何会衰退?
作者-常
三问无声:强人政治遭遇经济硬骨头
会议室里普京的脸色阴沉,语调平静却带着难以忽视的压力。
普京问道"经济增长1.1%,这够吗?"这不是普通的政策询问,而是带着明显不满的质疑。
去年俄罗斯GDP还能保持4.3%的增长,今年前7个月直接跳水到1.1%,7月份更是只有可怜的0.4%。
这种下滑速度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第二个问题紧随其后,我们能否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
在场的官员们你看我、我看你,连咳嗽声都没有。普京设定的目标很明确:经济增速要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年增长3%以上。
可现实却是俄央行最新预测今年GDP只能增长1%。
这个数字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更要命的是,7月制造业产出仅增长1.5%,创下两年半新低。
第三个问题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我们需要其他措施和更高的利率?"
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显:现有政策不行,得换招数了。可问题是,换什么招数?官员们不是不想说话,是真的没法说。眼前的经济情况太复杂,怎么说都不对。
通胀率还卡在8%以上,利率已经从史上最高的21%降到17%,可企业还是喊着融资难。
更麻烦的是,财政赤字已经膨胀到4.2万亿卢布,是去年同期的150倍。这种局面下,谁敢随便接话?
战时繁荣的副作用:刺激过后是更深的疲软
要理解普京的愤怒,得从2023年说起。
那时候俄经济数据亮眼,GDP增长超过4%,所有人都在庆祝"经济复苏"。可这种繁荣有个问题:它是靠战争订单撑起来的。
国防产业火力全开,军工厂24小时不停转,整个国家进入了战时经济状态。
这一招短期内效果显著,可副作用也很明显。到了2025年,边际效应开始递减。
战争刺激有个特点:初期猛如虎,后期软如面。军费支出从2021年的4万多亿卢布,飙升到2025年的13.5万亿卢布,涨了快三倍。
可这钱从哪来?主要靠两个渠道:油气出口收入和政府举债。
问题就出在这里。今年8月石油收入才135亿美元,创下五年新低。布伦特原油价格跌破75美元,远低于俄罗斯维持财政平衡所需的90美元。等于每卖一桶油,都在赔钱。
收入减少,支出却像无底洞。国防和安全开支占总预算的41%,达到冷战以来最高水平。
央行也面临两难。为了控制通胀,利率一度被拉高至21%的历史高位。
结果企业融资成本飙升,今年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一季度的8.7%暴跌至1.5%。央行想松松政策,6月开始降息,现在利率是17%。可降息效果有限,通胀依然顽固。
7月食品价格同比涨12%,面包、牛奶这些老百姓天天要买的东西,价格蹭蹭往上涨。
更尴尬的是,卢布汇率年初以来升值近20%。
听起来是好事,实际上却让依赖出口的能源企业收入缩水。这种"加息找死,降息等死"的困境,让普京和央行行长都头疼不已。所以普京才会焦虑。
当俄罗斯经济成为全球的一面镜子
《金融时报》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俄经济现状:"战时发展陷阱"。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初期靠军费刺激增长,后期却因资源错配陷入增长疲软。
《彭博社》更是预警,若不及时调整财政结构,卢布可能面临系统性冲击。
国际专家的判断往往比较客观,因为他们不需要考虑政治正确。
摩根大通的分析师直言:"俄经济已进入结构性调整期"。这种调整有多痛苦?
看看历史就知道了。苏联解体前也经历过类似困境:军费开支过高,民用经济被挤压,最终拖垮整个经济体系。
当然,今天的俄罗斯和当年的苏联不能简单类比,但资源型经济体的转型困境确实有共性。
反观中国的处理方式,就显得很有智慧。中方始终坚持"稳定优先、民生为本"的原则,即使面对外部压力,也没有搞激进的刺激政策。
这种稳健策略的好处现在看得很清楚:避免了大起大落。
德国在二战后的经济重建,也有类似经验。初期依靠马歇尔计划的外部输血,但很快就转向内生性增长。
关键在于时机把握。德国抓住了战后重建的黄金窗口期,实现了从外驱向内驱的转换。
俄罗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个转换窗口期正在缩小。地缘冲突还在持续,国际制裁没有松动迹象,能源价格又不给力。
更要命的是,年轻劳动力大量进入军工系统,教育、服务、技术产业出现"空心化"趋势。短期内看起来很强壮,长远来看却是灾难。
俄专家私下承认:"如果油气收入继续下跌,俄罗斯可能陷入缓慢衰退。"
十字路口的选择:转型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普京在会上强调:"经济情况决定财政稳定,财政稳定决定国家未来。"
这句话虽不长,却道出了俄罗斯当前最大的难题:财政与经济已经绑在一起,动一发而牵全身。
不久前访华期间,普京与中蒙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备忘录。这个项目如果能落地,俄罗斯可通过"照付不议"模式从中国获得250亿美元预付款,缓解财政压力。
可问题是,跨国管道建设涉及路线选择、供价谈判、结算机制等诸多细节。
蒙古国一开始狮子大开口,要求每年10亿美元的过境费,是国际标准的3倍。
虽然最终蒙古妥协了,但整个项目见效至少需要几年时间。
2021年俄罗斯曾对金属产品加征出口税,5个月内增收1600亿卢布。
但现在经济低迷,加税可能引发民怨。今年6月财政部提出对能源企业提高矿产开采税,遭到行业强烈反对。
俄铝公司警告,加税将导致"数亿美元"损失。
更麻烦的是,俄罗斯的税收结构本就畸形。油气相关税收占比过高,一旦能源价格下跌,财政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而制造业、服务业的税收贡献不足,难以支撑经济转型。
另外结构性改革,这是最难的一条路。企业办个施工许可,平均得等205天,比发达国家慢三倍。腐败问题没解决,改革根本推不动。
这种"靠能源活、被制度卡"的局面,让所有人都很无奈。普京不是不知道问题在哪,但在战争和制裁的双重压力下,他没有太多选择余地。
会议现场的沉默也许不是惧怕,而是对现实的无力回应。
财政、货币、外交政策之间已经形成一种"互相掣肘"的结构性矛盾。想要根本解决,需要的不只是政策调整,而是发展模式的深度变革。
这场会议只是个开始。普京的"三问"实际上是在为更大规模的政策调整做准备。问题是,时间还够吗?
结语
普京的三问已经不只是对官员的质疑,更像是整个国家在经济转型路口的自我追问。当强权遇到结构性困境,沉默可能就是最诚实的回答。
俄罗斯正从战时刺激向常态调整过渡,这个过程注定充满阵痛。财政、货币、外交政策能否找到平衡点,将决定这个能源大国的未来走向。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