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第一米”何时能王者归来?

0
分享至

当标准化种植扎下根、溯源体系守住门、品牌声量传出去,这碗浸润着黄河滋养与千年底蕴的原阳大米,终将重新唤起人们对“中国第一米”的味觉记忆与品质信赖。

丰收于许多人而言,或许是记忆里那碗大米粥的香味。在黄河冲积平原的稻田里,这份香味正随着早熟的“黄金晴”稻穗,悄悄漫过田埂。看着稻穗压弯了秆、谷粒攒足了实,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人最懂这份期待:把新米倒进铁锅,添上黄河水慢慢熬煮,独特的甜香就会从锅盖缝里钻出来,勾着人往灶边凑。待揭开锅盖,米粒熬得颗颗饱满,用筷子轻轻一搅,黏稠的米浆裹着热气打转,表层还泛着一层清透的淡绿,这一锅冒着热气的新粥,才算把原阳的丰收,熬进了百姓的寻常日子里。


水稻即将成熟,在大宾乡刘江庄村稻田中,农户正在查看水稻成色。受访者供图

今年原阳人的碗里,又能盛满香粥。2025年丰收季,原阳县8万亩核心稻区迎来好年成。据测算,水稻亩产能达到600公斤以上,通过“稻渔共养”生态模式种植的绿色有机大米,市场价每斤能达10元。丰收之路从不是坦途,原阳大米也经历过低谷与失落。但原阳人要守住这味道,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的富硒品种持续推广;县市场监管部门专项整治地理标志乱象;“水牛稻”田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正如原阳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宝光所说,这碗米饭的香味里,酝酿着全产业链升级与品牌赋能的生机。


昨日辉煌

当白玉般的原阳大米盛于碗中,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黄河滩地特有的清润米香,鲜有人知晓,这碗承载着岁月韵味的粮食,已在中原大地流转了两千多年。

早在汉代,原阳大米便凭借其卓越品质,成为宫廷御膳房的“座上宾”,专供皇室享用;三国曹魏初期,原武县更是特设“稻田守”一职,足见彼时水稻种植的规模和地位。到了宋朝,包拯于原阳巧断大米案的传说家喻户晓,米粒间承载的公道与信义,已然深深融入当地文化血脉。

然而,这份深厚的挂念,长久以来被黄河的“喜怒无常”所左右。宋朝之后,黄河频繁改道,致使原阳土地变得贫瘠,沙碱肆虐。在今黄河大堤北侧的背河洼地,30多万亩土地受河水侧渗影响,沦为“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的盐碱滩。当地流传的顺口溜生动道出百姓苦楚:“盐碱洼地大花脸,种上一斗打两碗,赔了种子和人工,年年苦熬愁吃穿。”这般困境,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

1949年,黄河大堤重修,水患得以解除,原阳人终于有了向盐碱地“宣战”的底气。1957年春,韩董庄乡荒庄村试种水稻,亩产250公斤的收成,为盐碱地种稻带来了第一缕曙光。但前行之路布满荆棘,后来因“只灌不排”的不当举措,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上升,次生盐碱化愈发严重,引水渠遭破坏,产量一落千丈。

转机出现在1965年,乔永庆来到原武公社。望着荒芜的盐碱地,这位年轻的公社书记将希望再次寄托于稻改。他深入田间调研,在西关大队结识老农赵振华。1958年,赵振华曾于沉沙池旁种稻,凭借“能灌能排”的方法收获500斤稻谷。“碱随水来随水去!”赵振华的这句话,让乔永庆茅塞顿开。于是,乔永庆率先在牛庄、香王庄等队试种成功后,1968年原武公社扩种水稻800亩,获得了平均亩产225公斤的好收成,点燃了村民的种植热情。到1972年,水稻种植面积突破万亩,曾经的缺粮社摇身一变,成为余粮社。为了在盐碱滩上种好水稻,五年间,原武公社开挖排灌渠道380条,修建桥涵闸360座,成功走出一条“灌排结合、渠井结合、稻淤结合”的引黄稻改新路子。


黄河滩上的辛勤付出,终究换来了回响:1990年,原阳大米成为北京亚运会专供食品;1991年,原阳县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首届“大米节”。1994年秋,107国道原阳段的米市正是最热闹的时候,这一年,米市的交易量达到了6.6万吨。太平镇水牛赵村村民李小明的米摊摆在路边第三家,帆布棚上挂着“亚运会专供米”的红布条,他每天天不亮就来守着,手里的杆秤称米时叮当作响。买米的人多是开着轿车来的城里人,张口就问“是不是原阳大米?”得到肯定答案后,对方大多不还价,“筋软香甜的米,贵点也值。”李小明回忆,“最好的时候根本不用愁卖大米,把碾好的米堆在家门口,就有米贩子上门收。一年下来,卖米的钱能给俩娃攒够学费。”

原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孙恒超介绍,1995年,原阳大米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几年后,原阳大米又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原产地证明商标”,成为河南省第一枚获准注册的原产地证明商标,也是全国“大米行业第一家”。


谷底重生

可谁也没料到,短短几年之后,这满街的米香会一夜之间突然凉下来。2000年冬天,广州的一则消息像一块巨石砸进原阳县:当地部分居民吃了一批大米后,又吐又泻,经卫生部门检测,发现大米中含白蜡油等有毒成分。警方一查,这批“毒大米”的源头,指向了原阳大米市场。

“米市突然就空了。”李小明的摊位前,堆着500斤刚碾的新米,从早到晚没一个顾客。“毒大米事件”像是一盆冷水,把初露锋芒的原阳大米产业给浇透了。

后来,国务院派出联合工作组连夜奔赴河南调查,查清楚了这原阳大米是假冒的,是先在外地掺了白蜡油,再运到原阳“贴牌”卖。可真相没有挽回口碑,“原阳毒大米”的名号已经传得沸沸扬扬。没多久,整个米市门可罗雀,“北方第一米市”的牌子也在拆除时被扔进了垃圾堆。

这一次,原阳大米摔得很重。品牌、声誉断崖式下跌,消费者一听说是原阳大米,第一反应便是“会不会是掺假的、有毒的”。之前45万亩的种植面积,短短几年缩到十几万亩;刚起步的大米产业像断了腿,之前合作的加工厂停了工,政府忙着应对各方质疑,连原本要推进的品牌计划都停了。李小明说,那年他家的米虽然品质没差,亲戚朋友分完还能卖掉些,但收米的贩子压价压得厉害,以前一斤能卖两块多,后来一块五都没人要。

“这也怪不得别人,那会儿没人懂品牌保护。”孙恒超回忆,村头的小作坊随便碾米,好米里掺陈米是常事;市场上连个正经的检测流程都没有,谁都能贴“原阳大米”的标签;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难以分辨真假原阳大米。

“‘毒大米’事件后,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规范秩序、重建信任。”孙恒超介绍,为了恢复口碑,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农业部门、水利局等多部门,从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综合治理和综合施策。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理,“毒大米”事件带来的阴霾逐渐消散,原阳大米的口碑也得以缓慢修复,种植面积也从最低谷的16万亩回升至20余万亩,可这份复苏,离重现辉煌仍差得远。


艰难爬坡

申继峰是原武镇季风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21年放弃运输生意,回村种稻。他陆续流转了600亩土地,可短短几年,水稻面积从一开始的300多亩减到200多亩,剩下的以及新流转的土地全都改种成了玉米。他算过一笔账:种一亩水稻成本1850元,其中包括1200元种植成本和650元地租,按每斤1.5元,亩产1200斤水稻算,反而亏50元;而种玉米的亩成本1200元,如果每斤卖1块,按照平均亩产1400斤,也能赚个200~300元。“我是凭着情怀回来种稻的,可种水稻不仅费时费工,还一直亏本,这谁能一直扛?”

张宝光解释说,粮食价格持续低迷是水稻面积上不去的重要原因,即便是“黄金晴”这样的优质稻品种,近年收购价也常受市场波动影响,与普通稻谷价差不断缩小。“还是品牌影响力弱,消费者对‘原阳大米’的品质认知没扎牢,优质不优价的问题才一直绕不开。”


原阳大米当家品种“黄金晴”。受访者供图

他坦言,水稻种植规模小、品牌聚合度低,导致产业整体缺乏议价权。而没有品牌溢价,市场占有率小,农户面对收购商时就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水稻也就卖不上价。“得把品牌宣传再做实些,让‘原阳大米’的品质标签深入人心,消费者愿意为原阳大米的好口感买单,收购价自然能提上来,农户种优质稻的劲头才会足。”张宝光说。

种植面积的萎缩,让原阳县八素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豪也陷入了“想跑却迈不开腿”的困境,原粮收购是压在他心头最大的难题。“自2008年建厂以来,我们多年来一直保持2000万斤大米的销售量,以前还能保证自供不缺,但后来能收上来的水稻一年比一年少。”

这些年,张豪不是没动过扩大规模的念头——他新上了高端色选机、水抛光机,还建了量子仓,就是为了提升大米品质,可每次有人介绍外地的大订单,或者对外进行品牌宣传时,他总是顾虑重重。“有很多土特产一夜爆红,我们也不是不想红,是真没底气。”张豪解释,万一卖火了,每月要货量可能突破几百万斤,可现在连日常几十万斤销量的水稻都得“抠着算”,真接了大订单,后续原粮断供,不仅砸了自己的招牌,还得赔违约金,与其冒险,不如守着现有的规模稳一点。

种植面积萎缩导致原粮短缺,原粮短缺限制加工规模,规模上不去就没底气闯市场,没有市场农户就不愿意种——这一“恶性循环”,像一张网,把八素米业等本地大米加工厂牢牢困在原地。“我就盼着,哪天农民愿意多种点水稻,我们能收够粮,就能试着把原阳大米卖得再远一点。”张豪说。


品牌重塑

今年,菜吴村种粮大户吴振邦的600亩稻田里,满是“一田多收”的热闹景象:沉甸甸的稻穗即将等待开镰,工人正忙着用网兜捞起肥硕的黄河泥鳅,他还将罗非鱼苗的投放量提升至500尾。

2012年,吴振邦成立了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一开始便锚定“稻渔共生+绿色种植”,充分利用黄河水滋养下的弱碱土壤优势,种稻的同时套养黄河泥鳅、罗非鱼。“从选种到收割,每一步都得照着认证规范来,差一点都不行。”吴振邦掰着指头细数:选种时得从县农业部门推荐的“黄金晴”“原稻26”等优质品种里挑,绝不能用来路不明的品种;田间管理阶段,病虫害防治优先用生物农药,哪怕成本比化学农药高三成,也不能违规使用。


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田内,收割机正在收获成熟的稻谷。资料图

吴振邦的大米成功拿下绿色食品认证,市场价比普通大米每斤高2~3元,每亩还能收获100斤左右的罗非鱼,按每斤15元的最低售价计算,单水产一项就能每亩增收1500元。这份清晰可见的收益,不仅让合作社稳步发展,更带动周边2400个加盟户加入,形成了“大户带小户、共同稳增收”的良性循环,成为原阳大米种植中亮眼的收益样本。据介绍,像吴振邦这样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生产经营主体,原阳县已有5家,年种植绿色水稻1.2万亩,产出5500多吨绿色大米。

在原阳大米品牌重塑的诸多探索中,品质管控是筑牢信任的根基,从田间种植到市场流通,每一个环节都在经历一场“标准化革命”。

在田间管理环节,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科研院校,制定了《原阳大米优质品种筛选与推广标准》,筛选适配本地弱碱土壤的“黄金晴”“原稻26”等品种,规范品种准入与供种流程,避免“品质杂乱”;在加工环节,除了对加工细节做出明确标准,政府还牵头成立稻米加工协会,制定《原阳大米加工企业行业规范》,组织标准培训,推动12家规模化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形成“政府定标、企业践标、协会督标”体系。

市场管理是品质管控的主阵地,不能再发生“毒大米”事件。孙恒超介绍,为此,原阳一方面鼓励企业申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扩大地标品牌影响力,同时建立严格的用标审核机制,加强把关,只有符合国标、经过考察的企业才能获得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授权,大大提高了原阳大米经营主体的准入门槛。至今,原阳县及平原示范区26家企业已经申请专用标志,此外,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还联合公安开展打假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外地米贴牌”。这些措施的联合施展,能有效过滤市场乱象,守住了原阳大米的品质底线,也让消费者能放心买到正宗好米。

与此同时,全链条溯源体系正在破解“消费者分不清真假”的痛点。2022年起,原阳县联合浙江甲骨文公司搭建大数据防伪溯源平台。该平台运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为每一袋原阳大米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从水稻播种的那一刻起,信息便开始被记录——生长过程中,何时施肥、施了何种肥,使用了哪些病虫害防治手段,都被详细记录在案;收割后,稻谷运往加工厂,加工流程、包装时间、成品检测结果等信息也依次被纳入溯源体系。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描大米包装上的二维码,便能清晰看到这袋米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履历。

“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下,提升原阳大米品牌知名度迫在眉睫。”原阳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谈及品牌宣传时,神情中满是急切与坚定。在他看来,原阳大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卓越品质,却因宣传推广不足,在市场上的声量未达预期,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重新打响名号。“我们一方面从大米着手,每年举办不同形式的‘大米节’及推介会,不断提升‘原阳大米’品牌知名度、含金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提高消费者的产权意识,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宣传活动,向群众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执法过程中积极向经营户及周围群众普及商标和地理标志相关常识,提高其法律意识,督促经营者合规合法经营。”

除了保证品质,如何调动广大普通农户种稻积极性,扩大种植规模,也是原阳大米产业稳基固本的关键。


在太平镇菜吴村的稻鳅绿色种植基地,农户在进行机械化插秧。吴祖进 摄

在张宝光看来,第一步先要在“硬件”上给足支撑,推进引黄灌区引水工程和田间工程续建配套,建好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保护区,打造高标准稻米产业园。重点扶持“千亩方”“万亩方”高产示范项目,通过项目统筹实现“统一供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收割”,把灌溉、生产的配套设施搭得妥妥当当,让农户种稻更轻松。其次,从政策入手为农户托底,减少农户种稻的后顾之忧,推动黄河水灌溉费用减免政策落地,同时将种植补贴纳入常态化保障。“降低农户种植成本、完善基础设施让种稻省心,年底的收益也有准头,谁还不愿多种呢?”

从汉代宫廷贡米的传奇,到亚运会专供的高光,再到如今在品质管控、模式创新、品牌宣传中艰难爬坡,原阳大米的每一步前行,都踩着黄河水的滋养,也扛着三代种稻人的期待。或许重现“中国第一米”的荣光,不在于复刻过去的规模,而在于让每一粒米,都能凭借过硬的品质赢得信任,让种稻的农户能笑着说“不亏本、有赚头”,让“原阳大米”四个字,也不再是模糊的地域符号,而是清晰的品质承诺。当标准化种植扎下根、溯源体系守住门、品牌声量传出去,这碗浸润着黄河滋养与千年底蕴的原阳米饭,终将重新唤起人们对“中国第一米”的味觉记忆与品质信赖。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祁倩倩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标题:看原阳大米如何再焕荣光

监制:王岩 编辑:袁雅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农民日报 incentive-icons
农民日报
最新鲜、最全面的三农资讯
14316文章数 2061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