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大学需要再开学第一课讲讲本专业的毕业去向,介绍近几年的本校本专业的近几年的毕业生都去了哪里。多少人继续深造,具体是出国、保研还是考研;多少人考公考编;多少人去企业工作,主要去了哪些企业。学生们可以据此思考自己未来的规划,包括是否要转专业,毕业后打算干什么。学生也可以自己去查,为了实现自己的规划,要做哪些事情。
要求大学老师解释所教知识和就业实际的撕裂,多少有些强人所难了。大学授课老师知了解自己教的课程;班主任、辅导员、院系教学秘书倒是可以看到培养计划,但他们也不了解具体的课程。
更重要的是,大学老师不可能了解就业实际情况。一方面,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就业期待,也不一定都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可能要求老师了解每个学生对就业的想法,更不可能要求他们了解不同工作的具体要求。
更关键的是,大部分老师自己也没有太多产业界的经验。大部分大学教师,一路从小学念到博士毕业,再做一两站博后,然后拿到教职,就没离开过学术圈,又怎么会知道就业实际?就算接过几个横向课题 ,做横向和实际去企业工作,也是两回事。
类似的,我觉得,大学就业指导类课程 的意义也寥寥。自己从未离开过校园的老师,又能提供多少有效的指导呢?
更进一步的,虽然我不赞同大学课程离实际产业太远,但大学也不应该变成职业培训学校,所有课程都得围绕就业转。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如果学生毕业打算考公,那除了准备行测和申论,似乎所有其他工作都没有意义。难道那些考公王牌专业,就不用开其他课程了吗?
相关的,如何让企业进行更稳定和长期的雇佣,给员工提供合理的职业培训,而不是指望他们在入职前就掌握全部职业技能,搞什么“只筛选,不培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