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牛市 启动至今,以寒武纪为代表的不少科技股都已经涨上了天,科创板、半导体等相关板块的指数市盈率都已突破100。
在科技牛的氛围下,隔壁港股的科技板块似乎还表现的相当冷静,今天就来说说港股科技板块,以及跟踪该板块的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
1.港股科技板块包含哪些资产?
对比A股,港股的科技板块在构成上有很明显的差异。A股科技股更多偏向“硬科技”,比如半导体、新能源、高端制造这些。
而港股的科技股,更像一个中国新经济的“全家桶”,核心资产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和软件领域,可以大致把它们归为几类:
互联网巨头:比如腾讯、阿里巴巴、美团。这些公司手握巨大的流量入口,业务遍及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新经济平台:比如快手、小米、京东健康等。它们在短视频、智能硬件、在线医疗等新兴赛道上,都做到了行业领先。
软件与服务:比如像金蝶国际这样的公司。随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它们为企业提供软件和服务的商业模式,正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部分硬科技:港股同样也有像中芯国际、比亚迪电子这样的硬科技公司,它们在全球产业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以说港股科技板块汇聚了中国顶尖的一批互联网和新经济公司。这些公司大多是各自领域的龙头,商业模式成熟,且更具国际视野,是分享中国经济转型红利的核心资产之一。
2.基本面审视:盈利能力是关键
前几年对港股科技公司来说并不好过,宏观经济的压力、行业监管的规范化,让它们经历了一轮深刻的调整。
但阵痛过后,这些科技巨头们并非一蹶不振,反而展现出了更强的经营韧性。最核心的变化,就是从过去不计成本地追求规模扩张,转向了追求有质量的增长。
一方面是降本增效,利润回升。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在“勒紧裤腰带”,砍掉边缘业务,将资源聚焦于核心主业。反映在财报上,盈利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比如腾讯,2025年中报营收同比增长13.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6%。
另一方面是大额股票回购,彰显信心。
当市场低迷时,这些公司用真金白银进行股票回购,这不仅为市场提供了支撑,更重要的是向所有投资者传递了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腾讯在2025年上半年就耗资约365亿港元进行股份回购,阿里巴巴在其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完整财年中,斥资119亿美元回购了股份。
可以说,当前港股科技公司的基本面,已经走出了最低谷。虽然增速可能无法回到过去的高速状态,但一个更健康、更注重盈利的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3.估值更合理
随着市场情绪的回暖和基本面的改善,港股科技板块确实已经脱离了前两年的极端低位。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进行横向对比,它的估值优势依然突出。
在A股站上3800点的背景下,许多相关的科技板块的个股,估值已经相当高。美股的科技巨头们在AI浪潮的加持下,估值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而港股的科技龙头们,虽然也经历了一轮上涨,但其估值无论是对比自身历史,还是横向比较,都算一个合理偏低的区间:
4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
对于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想配置港股科技板块,指数基金无疑是最省心省力的选择。以前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恒生科技,这里介绍另一个港股科技板块的代表性指数,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
这个指数的编制规则,简单来说就是从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港股通投资的港股范围里,选取30只市值大、研发投入高、成长性好的科技龙头公司。
我们前面提到的大部分公司,比如腾讯、小米、阿里巴巴、美团等,都是它的核心成分股。可以说,这个指数高度代表了港股通科技板块的整体走势。
目前指数前十大成分股如下:
市场上有跟踪这只指数的ETF产品,如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通过这类ETF,我们可以像买卖A股股票一样,在场内便捷地实现对一篮子港股科技核心资产的布局。
总之,相对于目前受到市场热捧的A股科技板块,盈利稳健、估值合理的港股科技或许更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为笔者基于市场公开信息的个人观点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