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西有一小山,站在平坦的山顶可以俯视西安全城,遥望可以看到北方的龙首原上紫气东绕,不远处的未央宫金碧辉煌。这就是瓦胡同村里的天坛,曾经是唐朝皇帝登高祭天求雨的神秘地方。
这里的朱姓村民很多,据说他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所以做事多少有些霸气和硬气。十几年前某日,我走进瓦胡同村,村里有老人大声喝斥道:“你鬼鬼祟祟干啥?”我答:“都说瓦胡同村很牛,今天来看看。”老人指着不远处南窑村方向说:“你去那里看看,那有二大冢是我们祖先朱元璋第七代后裔墓,冢高十几米,周长近百米,吓死你娃了。”
在瓦胡同村北边有陕西师范大学,东北方有西安财经学院,西边还有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知名高校。大学生租客曾经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二十年前村里灯红酒绿,店铺林业,网吧、录像厅、租书屋一家挨着一家。有同学大学毕业后依旧赖在瓦胡同村,乐不思蜀。有一个周末我去拜访同学,他在出租屋里用蜂窝煤炉子给我下面条吃。那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正值少年,其乐融融,不觉苦矣。
据史载明朝正德年间,京城朱郡马来此居住,同来的还有崔姓于姓等达官贵人和随从。朱郡马在此无法无天,广占土地,筑城设堡,大肆开设商铺对外营业。不几年堡内繁荣如集市,酒肆、烟店、妓院、赌场、戏院等声色犬马,引得达官贵人云集,人喊马嘶,车马络绎不绝,人称此地为“小南京”。
又过了几十年,周围“九井十八寨”尽成为了朱家之地盘,朱姓人在这里顺风顺水絮洐生息,势不可挡。
后到了清末民国年间,兵荒马乱接踵而来,瓦胡同村里的萧墙和城堡逐渐被毁,村里分户的人家和外来流民就地取材造屋,古建筑因而减少,就连村里曾经香火旺盛的关帝庙和观音菩萨庙也不知何年被何人所毁。
走进瓦胡同村尤如进了现实版的迷宫世界。东街、正街、西街、南街、北街、东南街、西北街、王家巷、韩家巷、白家巷、中什字、堡子、宋家花园等地方让人眼花缭乱。尤如下围棋,白子和黑子落在哪里将风云再起,惊心动魄。
据村里白姓老人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之兄白居仁曾在此居住,故白氏后裔每年都要祭祀白居易和白居仁。白居仁墓一直在村里现成为了重要的文物和历史见证。
1976年7月26日陕西电视台来村里拍摄《郊区人民战原坡》专题片。1982年建成轰动西安的冰棍厂,男女老少吃上自家村里企业生产的冰棍喜气洋洋。1988年村里企业猛增到34户,以木器加工、土建、机械制造、运输业为主。1988年还将植物园以北的18亩土地转租给“西安乡镇企业大学”。1997年曲江新区征用村里土地近500亩,村两委会完成了旧村改造的总体规划。2006年3月村民以生活预留地参股曲江新区,村民变股民。2010年村两委会提出“瓦胡同整村拆迁,翠华路打通”改造政策,5——6月出现怪异的“离婚”潮。实际上是部分村民为了获得更多的拆迁补偿。2011年8月村子拆迁改造完成,村民们都正式转为“非农业户”,瓦胡同村从此消失,成为了过眼烟云的历史。
瓦胡同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名人有宋联奎、吴云芳、崔维新、白益鹏、韩丙章、王甲喜、邵云、齐志鑫、白纪伍、白益泰、白益春、韩文毅、王旭飞、王彤、崔志斌等。不管他们身居何职,都心系乡邻,为家乡的发展尽心尽力,贡献才智。
锣鼓打击乐是瓦胡同村曾经引以为傲的佳节绝活。村里早前有南北二社,每逢庙会和逢年过节都要热闹表演一番。经典的曲目有《八仙过海》、《百鸟朝凤》、《黄河大阵》、《长社》、《醉八仙》、《捞海蚌》、《珍珠倒卷帘》等民间鼓乐,曾多次在区以上民乐演奏表演大赛中夺魁。1987年村里二百多人组成的表演队伍在“雁塔区迎春锣鼓大赛”中荣获第一名。
这个曾给有440多户,近1800人的大村在历史的烟云中逐渐融入城市化的进程。从农村人一夜之间变身成城市人不适感在许多人身上都曾相当长时间的存在。村史暂时不会消失,但可能被新生代村民们遗忘。就在年轻的瓦胡同小区居民们欢呼自己的家处于曲江新区黄金地段,增值带上时,几位年老的村民孤零零的走在曾经自己老家的所在地,眼含热泪的自言自语:“完了,我们的村消失了,后辈们再也不知道当年的瓦胡同村有多么的风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