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评价:技术迭代更快、市占率持续上升、自主品牌崛起……近两年来,中国混合动力技术正步入一个从“并跑”迈向“领跑”的新时代。在这一新时代中,日新月异且充满想象与创新空间的AI技术与混合动力技术深度融合,必将进一步丰富混合动力的发展内涵。
9月11日,在“2025中国混合动力技术持续创新与市场趋势研讨会”期间,多位业内专家和企业人士就“‘十五五’混动技术协同创新”展开了深入的圆桌对话。
主持人: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 李盛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助理 王书翰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创新中心主任 殷承良
蜂巢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系统仿真部部长 韩川波
珠海华粤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倪川
AI技术全面赋能混合动力技术发展
殷承良:AI技术赋能混动技术可从两方面探讨:一是对混合动力系统本身的赋能;二是对整车应用的赋能。
在动力系统方面,发动机研发的传统做法依赖试验科学,需通过大量试验标定排放、动力与油耗。企业虽积累了大量数据,但传统方法效果有限。多目标优化在数学上颇具挑战,常需加权处理,而人工智能可在此领域提供更优解决方案。通过海量数据训练,AI技术可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输出关键参数优化结果,大幅提升研发效率。目前,电机控制方面的AI应用尚处探索阶段。
在整车层面,车辆运行涉及复杂环境与实时数据。通过网联技术获取周边信息,结合交通模型与车端数据,可显著提升运行效果,但需以历史数据为基础构建模型。此外,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亦是AI重点应用领域,如:特斯拉近期推出的MOTO Home智能座舱,值得行业关注。
韩川波:从产品开发角度,AI技术应用仍面临挑战。用户购车需求已从日常通勤扩展至非铺装路面与长途旅行等多场景,需在硬件基础上实现全场景匹配。软件策略决定动力总成性能上限。传统基于历史数据的规则化训练与优化方法局限明显,难以适应多场景需求。因此,我们正通过车-路-云协同,整合高精地图与实时路况数据,对发动机、变速器与电机等工作点进行动态调节,实现全局优化。未来,拟借助AI与强化学习,构建车云、车车数据传递机制,实现动态学习与策略更新,兼顾节能与用户差异化驾驶需求。
王书翰:在数据可获取领域,人工智能算法具有广泛应用潜力。混合动力领域重点包括智能能量管理策略,需依赖大量数据训练与算力支持。当前策略采用双盒架构:在线执行盒与高算力盒。高算力盒负责运算,结果输入至实时盒执行,结合规则与局部优化算法。随着算力提升与数据积累,AI技术的优势将愈发显著。
此外,AI技术在多目标优化设计、软件开发与测试标定等方面均具应用潜力。例如,通过历史数据指导标定工作,可缩减研发周期与成本,提升效率。
“十五五”期间 混合动力技术向全能方向演进
倪川:目前,混合动力行业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各大汽车集团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混合动力技术构型,如吉利、东风、上汽等。国内技术输出欧洲趋势明显,插电式混合动力与增程式混合动力技术细节持续优化。例如,上汽智己发布针对上海市场的大电池方案,续航里程超400公里。
韩川波:从用户全场景需求出发,混合动力技术发展正向全能方向演进。长城汽车Hi4产品基于插电式多模混动变速器,集成串联发电、发动机直驱与混动驱动模式,适用性广泛。通过多挡位设计满足MPV等车型长途需求,同时开发强越野版本,兼顾节能与越野性能。插电式多模混动变速器与纯电桥产品将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
殷承良:我认为,“十五五”期间,混合动力技术发展趋势包括:电驱强化与机械结构简化,这得益于电驱成本下降与控制优化;智能化深度应用,通过自学习提升系统适应性;大规模互联支持实时感知与决策。强电驱、智能加持与多信息融合将是主导方向。
王书翰:混合动力技术将坚持以电为主、精准用油方针。插电式混合动力与增程式混合动力并行发展,依据车型需求采用单挡、两挡或三挡结构。高效、高压、高速、高集成与高智能是未来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