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1937年那场大迁徙,苏联远东的朝鲜人一下子就被卷进去了,大概17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跑到中亚那么远的地方去。这事儿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斯大林政府直接下令的,背景挺复杂的。最早的时候,朝鲜人从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往俄罗斯远东迁了,那时候他们逃避家乡的饥荒和日本的压榨,到那边找地种稻子。到了20世纪初,人数越来越多,1920年代已经超过10万了。这些人本来日子过得还行,种地、做生意,融入当地社会,有些还入了苏联籍。
但好景不长,苏联和日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日俄战争后,日本占了满洲,离苏联边境就一步之遥。斯大林那时候正搞大清洗,觉得边境上的少数民族不靠谱,尤其是朝鲜人,因为他们跟日本有历史联系。官方说法是怕日本人用他们当间谍渗透远东地区。其实这不光是安全问题,还跟苏联的边境政策有关,要把这些群体挪走,换上更可靠的俄罗斯人。同时,中亚那边缺劳动力,正好开发农业和基础设施,朝鲜人种地有经验,一箭双雕。
1937年7月,苏联把边境定为特殊防御区,针对少数民族下手。8月21日,联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签了1428-326号决议,由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批准,命令把远东的朝鲜人全迁到哈萨克和乌兹别克去。行动推迟到9月1日开始,好让他们收完庄稼。内务部的人挨家挨户赶人,每家就给不到半小时收拾东西,能带的不多,大部分家产扔下不管。
迁徙用的是货运火车,一共124列,路程6400公里左右,从海参崴那边出发,穿过西伯利亚铁路,转到中亚线路。每个车厢塞几十人,条件差劲,卫生不行,吃喝有限。整个过程持续30到40天,到10月25日基本结束,零星的迁徙一直到1946年。迁到哈萨克的有10万左右,乌兹别克7万多,分到44个地区,比如塔什干3.7万,撒马尔罕9000多,费尔干纳8000多。有些人后来还被调到咸海附近或阿斯特拉罕搞渔业。
路上死的人不少,估算有500多具尸体扔在火车站边。总死亡率10%到25%,从1.65万到5万不等,主要因为饿肚子、冷热交替、伤寒和疟疾。到了地方,情况也没好多少,刚开始住兵营、废弃楼或者自己搭的棚子,吃喝医都缺。头几年死的人更多,适应不了干旱气候和贫瘠土地。
这些朝鲜人到了中亚,得从头来过。苏联让他们组集体农庄,到1938年10月,有1.8万多户建了59个新农庄,另有3900多户加入旧的。主要种稻子、蔬菜、棉花,还搞渔业。日子苦,但他们靠经验慢慢搞出名堂,水稻产量上去了。中亚气候干,缺水,他们就挖渠引水,硬是把荒地变粮仓。
二战时候,他们还得支援前线,男丁被征去挖战壕或当兵,死了不少。战后,1956年赫鲁晓夫批评民族迁徙,但没提朝鲜人。一直到1989年,苏联最高苏维埃才宣布这些迁徙非法和犯罪。1993年俄罗斯联邦又发了个法令,承认不合法,理论上允许回远东,但实际没几个人回去,因为中亚已经扎根了。
现在,中亚的朝鲜人后代有50万左右,主要在哈萨克斯坦17万多、乌兹别克斯坦17万、俄罗斯17万。文化上变化大,很多人不会说朝鲜语了,1970年还有64%到74%以朝鲜语为母语,到2000年代初只剩10%。婚姻混杂,40%是跨族婚。哈萨克斯坦有朝鲜语报纸《高丽日报》,还有教育学院教朝鲜语。但整体上,他们融进了当地社会,当医生、工程师、老师啥的。
这事儿影响深远,不光是人口迁徙,还牵扯到民族身份和历史创伤。苏联的少数民族政策在那时候暴露无遗,把人当棋子挪来挪去。朝鲜人本是移民找活路,结果成了受害者。哈萨克和乌兹别克当地人也受影响,因为突然多出这么多人,资源分配变了。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独立,朝鲜人又得适应新体制,有些做生意混得不错。
如今,这些后代叫高丽人,身份复杂,既是俄罗斯裔又是朝鲜裔。哈萨克斯坦有他们的剧院和协会,乌兹别克也类似。但语言流失严重,很多年轻人只说俄语或当地语。苏联解体后,经济乱,他们靠经商和农业挺过来。
这段历史提醒人,政治决定能毁多少家庭。17万多人,跨越6000多公里,从湿润远东到干旱中亚,环境天差地别。死亡数字不确定,但够触目惊心。斯大林的命令直接导致这些,档案里清清楚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