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财政部原本针对巨源立德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文件,却将正冲刺创业板的深圳艾为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艾为电气”)推上风口浪尖。
艾为电气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招股书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营收从2.15亿元增至4.42亿元,归母净利润也从0.57亿元攀升至1.0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十分可观。更引人关注的是,就在艾为电气启动上市辅导前夕,公司获得了小米和蔚来两家产业巨头旗下基金的“突击入股”。
财政部的调查报告,撕开了艾为电气外在华丽的面纱。报告直指艾为电气2022年的财务报表存在大面积、高比例的虚假陈述。但令人费解的是,其造假手法并非常见的虚增资产与利润,反而是大规模地“虚减”资产与负债。为何一家拥有光明前景的公司,在IPO临门一脚之际,要选择这种反常的“自残式”财务操纵?操作背后,究竟是为了掩盖怎样的真相?审计机构为何会出具一份“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成为造假的“帮凶”?
反常的财务造假背后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歌猛进的时代浪潮中,艾为电气精准地将自己定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价值量最高、增长最快的环节之一——热管理系统。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程度的加深,热管理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直接关系到“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安全性、能效和寿命。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约2000元的单车热管理价值,新能源汽车的这一数字跃升至6000元至7000元,若采用更先进的热泵技术,成本甚至可能过万。
乘着这股东风,艾为电气宣称其核心产品——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占据公司总营收的99%以上,成为绝对增长引擎。招股书显示,2023年和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8.21%和29.69%,归母净利润增速也分别达到了50.63%和22.46%。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叠加“专精特新小巨人”身份,及小米、蔚来等明星资本加持,又一个资本市场新贵呼之欲出。
财政部对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巨源立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一次常规执业质量检查,揪出艾为电气财务造假迷局。财政部的处罚报告显示,在资产端,艾为电气虚减货币资金1375.96万元,虚减比例高达89%;虚减应收账款2024.70万元,占总额的25%;虚减存货3626.77万元,比例达55%。在负债端,艾为电气虚减应付账款4749.76万元,比例为66%;虚减其他应付款7609.93万元,比例更是达83%。
这一连串虚减操作中,“虚减应付股利3800万元”成为破解造假迷局的“关键”。「快马财媒」从艾为电气的招股书发现,公司在2022年12月21日召开股东会,决议向全体股东分配现金股利共计3800万元。两个数字,不谋而合。
艾为电气造假的逻辑链条也瞬间明朗。公司在账面上抹去了这笔本应记录为负债的应付股利,使其凭空消失。抹除这一笔高达3800万元的负债,直接导致资产负债表严重失衡。为了“做平”这笔账,公司进行了一连串虚假调整,在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其他科目上大动干戈,最终交出资产与负债同步“缩水”的成绩单。
传统IPO财务造假通常是虚增收入和利润,以达到上市的财务门槛或谋求更高的估值。艾为电气的反向操作,显然不符合这一逻辑。其财务数据在造假前已经满足创业板的上市要求,这种“自残式”的虚减行为背后,有业内分析认为,艾为电气是为了掩盖内部治理和资金流转的重大瑕疵,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一次彻底的“财务清洗”。
这种以“掩盖”为目的的造假,比单纯的“美化”性质更为恶劣。同时,扮演“看门人”角色的巨源立德会计师事务所严重失职。财政部的处罚决定措辞严厉,直指其“未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中的数据与获取的审计证据“存在明显矛盾或重大不一致”,甚至“编造事由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值得深思的是,艾为电气的财务造假问题,并未在IPO申报的第一道关卡——即保荐机构中金公司的尽职调查和交易所的受理审核环节被发现。公司于2025年6月20日递交申请并获受理,7月4日进入问询阶段。而揭开造假迷局的的,却是财政部于2023年对会计师事务所2022年执业质量进行的独立检查。
招股书中的未解之谜
财政部揭露的财务造假,只是艾为电气问题的冰山一角。「快马财媒」翻阅其招股说明书及相关文件发现,艾为电气疑点重重。
2024年10月,在艾为电气正式开启IPO冲刺前夜,小米旗下基金和蔚来投资等四家外部股东“火线入股”,其中小米智造基金持股比例高达7.3839%。通常而言,拥有深厚产业背景的战略投资者的进入,被市场解读为对公司基本面和未来前景的认可,是一种信用背书。
不过,这些明星机构的投资时间点,恰好晚于发生财务造假的2022财年。作为专业投资机构,在进行投资决策前,理应开展详尽的财务和法律尽职调查。如此大规模、高比例的财务异常,为何没在其尽职调查过程中被发现?无论真相如何,这一事件都给市场敲响了警钟:即便是知名机构的背书也并非万无一失,不应将明星股东的存在作为自己放弃独立判断的理由。
另一大疑点,在于其上市前异常慷慨的现金分红。除了引发财务造假的2022年3800万元分红外,公司在2023年度再度分红990万元,并计划在2024年度分配1098万元现金红利。在冲刺IPO的关键时期,公司累计向老股东派发现金接近5900万元。
在招股书中,艾为电气却向公众市场公开募集9.3亿元,其中0.7亿元用于补流,5.45亿元用于建设新能源汽车高压控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2.65亿元投入研发中心项目等。这种一边分红,一边伸手巨额“输血”募资的行为,是监管审核大忌。它向外界传递出的是公司现有股东似乎对企业未来发展缺乏足够信心,急于在上市前落袋为安的信号。这种行为也让市场不得不怀疑,其IPO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为了企业发展,还是便于老股东高位套现退出。
除了财务和募资层面的疑点,艾为电气在公司治理和业务规划上也存在诸多疑点。其保荐机构中金公司在辅导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曾督促公司及股东对历史上存在的“股东特殊权利条款”进行核查与清理。这类条款通常赋予早期投资者超越普通股的权利,如一票否决权、反稀释权等,虽然在私募融资阶段常见,但与上市公司公众性、同股同权的原则相悖。这从侧面印证了公司在上市前,其内部治理结构并不规范。
回望来看,艾为电气IPO前的财务造假,不是某一个环节的偶然失误,可以说是一场涉及公司治理、中介职责乃至投资者教育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