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干部考核动真格:53名干部被调整,高质量发展见实效
>政治生态如空气和水,吉林正用一把“考核尺”净化生态、激发动能。
“用一坏人是对好人最大的打击,用一庸人是对能人最大的讽刺,养懒汉是对勤奋者最大的惩罚。”今年2月28日,吉林省委常委会会议上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九个月后,这句话已转化为实际行动。据《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2024年度政绩考核结束后,吉林省一次性对34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省管干部作出调整。
2025年高质量发展半年评估后,又调整了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19人。全省运用政绩考核结果调整干部300余人,充分释放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强烈信号。
0 1
省委书记的持续部署
吉林干部考核制度的变革,离不开省委书记的持续推动与部署。今年以来,黄强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干部调整与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在2月28日的省委常委会会议上,会议明确提出对“乱干、胡干、不干的干部坚决调整”,强调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持续净化政治生态。
5月28日的全省警示教育会议再次强调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力度,同时要求各级干部争当“干净的雄狮型干部”,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守牢安全底线等工作。
9月5日,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坚持选人用人关口前移,对“带病提拔”干部选用过程进行复盘倒查,堵塞漏洞、完善制度。
黄强将政治生态比作“空气和水”,认为良好的政治生态能实现“群贤毕至”,反之则会“吏治腐败丛生”。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正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举措。
0 2
从“九龙治水”到“一把尺子”
干部能上能下,最难在于“怎么下”、“下谁”?科学准确的考核评价是前提。
吉林省首先从体制机制入手,省委组织部成立综合考核处,推动9个市(州)、60个县(市、区)组织部门全部成立综合考核机构,构建省、市、县三级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
针对以往考核“九龙治水”的问题,吉林把散落在职能部门的34个考核事项整合为1个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考核指标压减至122个。
现在的考核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设置高质量发展绩效、党的建设工作成效、满意度评价“三张考卷”,区分地方、部门、企业、高校4个领域特点,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及权重。
考核不再是“一考定全年”,而是通过季度监测、半年评估加强过程管理。15项重点指标开展季度监测,对50个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较重或存在一定问题的地区和单位开展半年评估。
考核等次评定也更为严格,政绩考核第一等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35%,第三及以下等次不少于10%。2024年度考核优秀班子全部从第一等次的地区和单位中产生。
0 3
从“震慑效应”到“发展动能”
干部考核调整的“震慑效应”正在转化为吉林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动能。
随着调整工作的持续推进,全省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有了更大舞台,形成了“群贤毕至”的良好局面。
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为吉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今年上半年,吉林省GDP同比增长5.7%,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以考核促发展、以调整促落实的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吉林的实践表明,只要动真格、出实招,干部能上能下就能从文件要求变为现实,就能激活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
干部能上能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吉林正在健全“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的机制,意味着吉林将继续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常态化推进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调整工作。
随着考核调整工作的持续推进,吉林全省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今年上半年,吉林省GDP同比增长5.7%,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以考核促发展、以调整促落实的机制正在发挥作用。干部队伍的优化提升了整体战斗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有了更大舞台。
吉林的实践表明,只要动真格、出实招,干部能上能下就能从文件要求变为现实,就能激活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