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5年9月18日
预计阅读
6分钟
晚安栗子
近年来,对于超现实主义的关注明显增多。从对其中女性艺术家的挖掘,到多种媒介创作的研究,以及当下艺术家的应用实践,都可以看到这股1920年的风潮在21世纪持续发酵。为什么现在会回溯超现实?
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当艺术成为孤岛,就需要新鲜的“撞击”。一战后欧洲经历政治与文化巨变,这是超现实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从思想源流而言,精神分析与神秘主义思潮影响了艺术家们探索内驱力的方法,梦境与无意识领域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局限。在思潮和创作力匮乏、形式和语言难以出新的情况下,开始出现对内驱力的深度探索。
回到科技层面,彼时的超现实主义颇有科技实验的意味,也可以视为早期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进入AI时代,图像的意义是什么?1920年代那种摆脱理性控制、超越美学与道德限制的自发思想流,此时会迸发新的创造力吗?
·朱炳仁跨界做服装设计师
·艺术家张晓刚的50年
·庐山与金门的跨时空记忆
·陶渊明、苏轼与anusman
·艺术大赛频现抄袭事件
·余旭红任浙江省美协主席
·支持文博单位合作开发
·山西发现倗国国君墓葬
·秦始皇曾到昆仑采药
·苏富比与艺博会合作
·MoMA新摄影“归属线”
·法国巴约讷最美地标重开
·著名历史学家柯文逝世
·“高技派”格林姆肖逝世
朱炳仁跨界做服装设计师
9月17日,SS2026北京时装周在北京古北水镇长城剧场闭幕。“匠师熔装”作为闭幕大秀,由熔现实主义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担纲设计。81岁的他首次跨界担任服装设计师,倾力打造出一场匠心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的视觉盛宴。
大秀以长城为天然幕布,模特们身着以匠人工装为原型重新解构的作品依次登场:工装立体袋、撞色走线与面料拼接的设计,精准模拟了工装的补丁特点,既是对传统工装的致敬,也是一次创新;礼帽、臂环、手袋等配饰则用铜丝金属精心打造,透出刚柔并济的独特质感。
艺术跨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朱炳仁因承建杭州雷峰塔、峨眉山金顶等百座铜建筑项目,被誉为“中国铜建筑之父”;2006年,常州天宁宝塔一场意外大火,让他首创熔铜艺术,为铜艺创作开辟自由新境界。他持续在书法、绘画、篆刻、诗歌等领域持续探索跨界。2024年,他与REDMOON CHEN联合推出的“云墨熔装”亮相米兰时装周。
艺术家张晓刚的50年
9月13日至12月4日,松美术馆展出艺术家张晓刚大型回顾性个展“读者与作者”。展览以艺术家创作历程中“读者与作者”的双重身份,以时代、艺术史和个人的关系为核心命题,呈现其50年间独特的艺术轨迹。
展览的时间线从艺术家青年时期开始,年份横跨1975年至2025年,展览涵盖绘画、纸本、装置、空间、书信、档案与草图等近400件作品。策展人崔灿灿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半传记半研究的视角,寻找张晓刚创造的深入人心的图像背后,独树一帜的个人故事、情感联结和心理世界。
为人所熟知的自1993年出现的“大家庭”系列,标志着张晓刚真正“作者”时代的来临,和“中国作者”的成熟。时隔30余年,作为“读者”的观众,可以借助此次个展,看到艺术家不同阶段的思考。从展厅内手稿墙的“幕后工作”,到2025年新作中材料和手法的变化,以个体为素材的视角不变,变化的是艺术家观看世界的角度和思考。
庐山与金门的跨时空记忆
9月13日至11月1日,艺术家车建全个展“水图”在東京画廊+BTAP(北京)展出。展览以两组扎根于地理与历史的影像作品《亭》与《水图》为核心,通过水的万千姿态,串联起庐山与金门两地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并以此向南宋画家马远笔下的经典《水图》致敬。
《亭》系列始于2003年,持续记录庐山如琴湖心一座被云雾环绕的亭子;《水图》系列则面朝厦金湾与中国金门岛的海水。看起来没有关系的两个地点,暗含着艺术家创作的个人脉络。通过水的凝视,回望那些地点曾经发生的历史流转。在广袤地图上,勾勒出一个微小坐标背后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发观众对自然、人文与记忆的思考。
此次也呈现了与影像呼应的绘画作品。此次展览的作品,灵感源于艺术家少年时临摹马远《水图》的经历。南宋画中水的十二种姿态,成为其影像语言的源头。展览通过数字技术媒介重构水的动态,却延续了传统水墨的“留白”与“意境”:庐山的湖雾如宣纸晕染,金门的海浪似五色翻涌。
陶渊明、苏轼与anusman
9月13日至11月15日,漫画家anusman(王烁)个展“核桃酥——anusman的三年”在Tabula Rasa三米画廊北京空间展出。“核桃酥”是“和陶苏”这三个字的谐音。“和陶”一词源自苏东坡的一种特别的诗体:和陶诗。在最低落的境遇里,苏东坡找到了陶渊明。而在当下的生活和阅读中,艺术家感到现在的自己与两位先人有某种相似的照应。
展览围绕艺术家近三年来的人生经历展开,每一幅作品都是心路历程的缩影,反映了他在生活中的深刻思考与内心转变。最初的《散步》展现了对人生方向的疑惑和困惑,《归田》则表达了对归属感和宁静生活的渴望,《安心事》代表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内心的安定。
这次展览作品中的图像取材于三个人的生活、笔记和诗句片段。艺术家重新审视绘画与文字的互动关系,并通过漫画这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媒介,使得诗意与哲学的内容以更加直接和生动的方式呈现。anusman通过这种形式为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跨媒介对话,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创作方式。
· 5 ·
艺术大赛频现抄袭事件
当“抄袭”一词频现艺术圈,足见当下创作之现状。9月13日,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声明:第八届辽宁摄影金像奖组委会宣布取消李靖第八届辽宁摄影金像奖获奖者资格,禁止参加辽宁省摄协举办的评奖和展赛。
9月14日,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发布关于“灵桥杯”浙江省第二届隶书大展抄袭违规问题的情况通报。有网友评论称:“这也能抄。”
· 6 ·
余旭红任浙江省美协主席
9月11日至12日,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召开,大会选举产生第十届理事会和主席团:余旭红当选第十届主席,王敏杰、邬大勇、杨大伟、张成毕、茹峰、班陵生、曹晓阳、盛天晔、常青、韩绪、缪宏波、魏惠东为副主席。新一届主席团推举许江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第十届名誉主席。
· 7 ·
支持文博单位合作开发
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文博单位开放馆藏资源,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数字产品,推动市场化方式举办的各类文化展览进商场、进社区、进公园。近些年的博物馆热,拉动了“人从众”模式。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3.0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 8 ·
山西发现倗国国君墓葬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山西省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的发掘资料,确认墓主为一代倗国国君,墓葬年代属西周中期偏晚阶段。该墓的发现源于2004年4月的盗墓事件,盗墓贼意外发现了这片古墓地。2006年,考古学家在清理M1011墓出土的器物时,在8件青铜器中发现了刻有“倗伯”和“倗伯乍毕姬宝旅鼎”等铭文。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揭示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倗国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研究西周时期诸侯国的政治、文化、礼制与婚姻关系提供珍贵的实物证据。倗国是一个在传世历史文献中完全没有记载的西周时期诸侯国,其存在、文化、历史完全依赖于现代考古学的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
· 9 ·
秦始皇曾到昆仑采药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明确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为秦代遗存,这一结论为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近几个月来,青海省发现的“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在文物学界引发真假争议。现在认定该石刻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 10 ·
苏富比与艺博会合作
9月8日,苏富比拍卖行与纽约艺博会运营商Independent达成合作协议,后者将于2026年起在苏富比曼哈顿布劳耶大楼总部举办艺博会,参展作品聚焦1900至2000年间的艺术品。
这是大型拍卖行与艺博会运营商首次达成此类协议,反映了当下艺术市场格局随着经济引发的变化。仅过去一年间,有四场大型艺博会被取消或延期,蓝筹拍卖行的销售额也出现明显下滑。
· 11 ·
MoMA新摄影“归属线”
9月14日至2026年1月17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新摄影2025:归属线”。作为MoMA著名“新摄影”系列的40周年纪念版,从加德满都到新奥尔良,从约翰内斯堡到墨西哥城,13位(组)国际艺术家以“慢”“坚持”“关怀”回应当下影像消费、元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逐利化、加速化逻辑。
尽管处于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这些艺术家都以摄影为媒介,不断拓展21世纪的视觉语境。他们将个人叙事与社会结构、环境脉络及殖民历史交织在一起,共同思考并重塑社区归属的多重可能。自1985年创立以来,“新摄影”系列已推介超过150位国际艺术家的创新实践。
· 12 ·
法国巴约讷最美地标重开
经过14年大规模扩建与修复,法国巴约讷博纳-埃勒博物馆(Bonnat-Helleu Museum)将于11月26日重新开放。该馆被誉为“巴黎与马德里之间最美博物馆”,此次改造将博物馆打造为与城市肌理相连的活力空间,曾经封闭的庭院与新建咖啡厅、商店均面向街道开放,使艺术体验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卢浮宫博物馆此次特别出借镇馆之宝《沉睡的赫马佛洛狄忒斯》,进一步巩固两馆的合作关系。目前该馆长期陈列的卢浮宫借展品已达2500余件,成为法国最大的卢浮宫外展点。
· 13 ·
著名历史学家柯文逝世
9月15日,著名历史学家柯文(Paul A. Cohen,1934-2025)在美国波士顿逝世,享年91岁。柯文,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与史华慈,研究兴趣包括清史、中国思想史、中西关系史、历史编纂学、批判性历史与公众记忆的冲突。
· 14 ·
“高技派”格林姆肖逝世
9月15日报道,英国“高技派”建筑师尼古拉斯·格林姆肖(Nicholas Grimshaw,1939-2025)逝世,享年85岁。作为英国“高技派”建筑的四位领军人物之一,他与诺曼·福斯特、理查德·罗杰斯、迈克尔·霍普金斯共同在1960年代,以探索者的身份掀起“高技”浪潮。
在工程结构细节上的精雕细琢,与对可持续技术的研思与应用,为格林姆肖赢得国际声誉。对于现今的“手提包建筑”,他持反对与警惕的态度:“我甚至建议,建筑师在提交方案以获得许可时,还应当提交一份其未来的替代方案。”“手提包建筑”是他提出的一个比喻性概念,可理解为没有考虑重复使用及适应性的建筑。
文字|艺术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