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689篇文章
在我的诊室里,经常见到这样的朋友:他们拿着厚厚一叠病历,眉头紧锁,诉说着胃病的反复无常。“医生,我的胃病怎么总不好?药都吃了好几年了,一停就犯,是不是没救了?”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困惑?反复发作的胃痛、反酸、烧心,让你对药物产生了依赖和恐惧,对未来感到焦虑和无助。别慌,我想告诉你,你的担忧我都懂。但很多时候,你不是“病”没好,而是“路”走偏了。这篇科普文,让我们一起找到正确的方向,理解老胃病,学会科学管理它。
一、为什么胃病总是反复,自己总要服药?
首先,我们要明白,许多我们口中的“老胃病”,比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其破坏胃黏膜的病理特点决定了这是一场“持久战”,而非一次性治愈。胃黏膜的修复需要时间,过早停药就像是房子刚修补好就马上拆掉,症状自然会卷土重来。长期服药并非你“病重”,而是科学治疗的必然要求。例如,一项发表在《美国胃肠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超过80%的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需要至少6个月的维持治疗才能显著降低复发率。这说明,长期服药是“老胃病”科学治疗的必然要求。许多患者习惯于“好了就停药”,这是导致病情反复的重要原因。
二、你的胃,是你的“第二大脑”
我们常说“一紧张就拉肚子”、“一焦虑就没胃口”,这绝非巧合。你内心深处的焦虑和压力,其实正通过一条神秘的“高速公路”——肠-脑轴,直接影响着你的胃。我们的胃肠道拥有独立的神经系统,被称为“第二大脑”,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紧密相连。当压力、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袭来时,大脑会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向胃部发出信号,影响胃肠道的蠕动、血流量和黏膜分泌 。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紧张时会胃痛、腹泻,在心情不好时会食欲不振 。你“不用慌”,不是因为你的病不严重,而是因为你的焦虑本身就可能是加重病情的元凶之一 。当你因为胃病而焦虑时,这种情绪又会反过来加重胃部不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学会管理情绪,是治疗胃病至关重要的一步。一项针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发现,IBD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病率很高。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受到焦虑症状的影响,四分之一的患者受到抑郁症状的影响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疾病活动期,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患病率更高 。这有力地证明了心理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密切联系。
三、科学管理,告别“老吃药”的困境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老胃病的反复性以及情绪的影响,那么正确的应对策略就不仅仅是吃药这么简单。这需要一个“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方案:药物治疗 + 生活管理 + 心理调节。
首先,遵医嘱,规律服药,系统治疗。 对于有典型反流症状(如烧心、反酸)且无报警症状的患者,临床医生往往会应提供4至8周的单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这些PPI药物通过阻断胃酸分泌来达到治疗效果,对短期治疗和维持症状控制都非常有效。如果规律服药后症状依旧没有得到充分缓解,可以向医生反馈沟通,将剂量合理增加或换用更有效的抑酸剂。当症状得到充分控制后,应将PPI剂量逐渐减少到最低有效剂量。对于一些严重的胃病,例如有食管糜烂或确诊巴雷特食管的患者,需要进行至少单剂量的长期PPI治疗。
其次,生活习惯才是“主药”。 规律饮食、少食多餐、清淡温和是基本原则。避免辛辣刺激、过甜过油的食物,这些都可能加重胃部负担 。同时,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也至关重要。美国胃肠病学会(AGA)指出,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的改变、体重管理以及放松策略都是患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才是你长期管理胃病、减少药物依赖的基石。
最后,积极调整你的“第二大脑”。冥想、正念训练、适度运动(如慢跑、瑜伽)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对于有功能性烧心或与食管高警觉、反流超敏以及行为障碍相关的反流性疾病患者,临床医生可能会根据您的情况提供神经调节药物,或转诊至心理医生进行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横膈膜呼吸和放松策略。这些方法能帮你打破“焦虑-胃病”的恶性循环,让你的胃也“放松”下来。
老胃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它痛恨不已、心慌意乱。愿每一个“老胃病”患者都能真正理解自己的疾病,改变对“彻底治愈”的不切实际幻想,接受“长期管理”的理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从身心两方面去管理它。
参考文献
[1]Yadlapati, R., Gyawali, C. P., & Pandolfino, J. E. (2022). AGA Clinical Practice Update on the Personalized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RD: Expert Review.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5), 984–994.e1.
[2]Freedberg, D. E., Kim, L. S., & Yang, Y.-X. (2017).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Long-term Use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Expert Review and Best Practice Advice From the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Gastroenterology, 152(4), 706–715.
[3]Barberio, B., Zamani, M., Black, C. J., Savarino, E. V., & Ford, A. C. (2021). Prevalence of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6(5), 359–370.
作者:刘润筱 丁慧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