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鄱阳湖》副刊为本报创办的综合性文学副刊,每周一期,主要刊发散文、随笔、杂文、诗歌和报告文学等。常年接受各地作家、职工投稿,既刊发名家名作,也注重推出新人力作,影响广泛、反响良好。
本报融媒体中心陆续推出《鄱阳湖》副刊已发表的作品,敬请各位读者关注品鉴。
潦河记忆
廖路明
发源于赣西北的潦河干流,自西向东蜿蜒贯穿我的家乡奉新全境。
我家在潦河南岸,小时候,从家里步行一刻钟就到了河边。过去生产队有田地在河的北岸,大人们时不时带着农具涉水过河去干活。北岸山多草多,我们小孩子常常赶着牛过河去放牧。炎炎夏日里,小伙伴们常趁机在潦河中欢快地游泳。天凉的季节,我们欢歌笑语地骑在水牛背上过河,互相还打着水仗,好不热闹。
不下雨的日子,潦河水清澈见底,干净的水面上能清晰地照出人影。平时出门在外,要是渴了,我们捧起河水就喝,根本不用担心卫生问题。过河时,经常能看到鱼虾在河里游动,偶尔还能碰到踩着鱼的时候。有的河段长着浓密的水草,我们常去打水草给猪喂食。不过要是游泳被水草缠住,会有很大麻烦。
小时候,我不时看见有人扛着一根长竹竿在潦河边行走,竹竿上站着一两只经驯化的鸬鹚。捕鱼人一声哨响,鸬鹚便跃入水中捕鱼。戴着脖套的鸬鹚捕到鱼后无法吞咽,它们只好叼着鱼返回主人的竹竿上。主人把鱼夺下后,鸬鹚又再次下潜去捕鱼。待捕鱼结束后,主人摘下脖套,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鸬鹚吃。经常看到捕鱼人满载而归。
奉新是毛竹之乡,储量和产量都很大。过去陆路交通不发达,机动车很少,老百姓砍伐的毛竹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潦河放竹排顺流而下来运输的。放竹排是一项技术活。竹排制作需经过削竹、熏烤翘头、拼排等工序,首尾用木棍或竹篾连接,形成分节段结构,以适应弯曲的河道。每条竹排一般由三人操作,排头负责转向,排腰负责前后照应,排尾负责撑篙控制方向。放竹排时河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浅,一般选择在秋季,这时候河水水位开始下降,流速减缓,适合竹排的放流。放排人一路上喊着号子,悠扬高亢的号子声能传出好远。
听父亲说,我们那个地方离潦河虽然近在咫尺,但由于地势偏高,过去种田种地很难用得上潦河水,老百姓只能用牛或人力拉水车从池塘里取水灌溉。遇到干旱的年份,农民为水的事常常劳累不堪。上世纪50年代,时任县长陈世柳带领全县百姓,在潦河中游的苹果山筑坝修渠引水,从此潦河南岸5万多亩田地实现了引流灌溉,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去年,陈老县长高龄去世,我特地从北京送花圈致哀,以感念他为家乡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筑坝引水的源头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坝头”,这个地方过去很长时间由一位周姓职工在管理,他的儿子和我恰巧是高中同班同学。记得每个星期天返校时,我同学都会带来一大罐红烧鱼。我的同学很大方,经常招呼大家和他一起分享这让人嘴馋的美食。同学告诉我,坝头开闸、关闸就是抓鱼的好时候。
每年汛期,潦河流域经常大雨滂沱,河水泛滥,河边的村子时不时闹洪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政府组织当地百姓用肩挑手提的原始人力,硬是修筑起了一条高高的防洪大堤,从此潦河下游的两岸百姓基本杜绝了水患之苦。现在这条大堤不仅能防洪,堤上还能供行人走路和机动车通行,起到了一条公路的作用。
经过长年累月的河水冲刷,潦河两岸的河滩上堆积了大片的泥沙和鹅卵石。农闲时节,附近村民常常去挑沙、捡鹅卵石,卖给建筑公司,换点零用钱。我们在学校勤工俭学时,也会不时参加此类劳动。
奉新老县城位于潦河北岸,早年间住在南岸的百姓要靠涉水或摆渡进城。碰上发大水,渡船停了,百姓只能“望河兴叹”。到我有记忆时,连接县城南北两岸的已有两座石桥,十几个桥墩上铺着长长的青条石。桥面不宽,除行人和人力独轮车外,机动车无法通行。常听老人说,这两座石桥和奉新历史人物、辫帅张勋有关。张勋复辟失败后,退往天津从商,挣了一些钱。看家乡百姓过河麻烦,便捐资兴建了这两座石桥。虽然张勋复辟落了个不好的名声,但出资建桥修路一事还是得到了家乡人的肯定。
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潦河水,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两岸人民。在这块土地上,产生了唐代诗人刘慎虚、南宋词人袁去华、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清朝农学家刘应棠、当代中科院院士徐采栋和刘高联等。这些璀璨的群星都是喝潦河水长大的。蜿蜒的潦河水还滋润着两岸大地上的一草一木。奉新出产丰富,其中竹笋、竹制品、茶叶、米粉、黄年米糕、酿饭坨等十分有名,特别是大米和猕猴桃更是享誉省内外。
在上世纪90年代奉新经济社会发展的起飞阶段,时任县委书记任桃英、县长黄百文针对潦河从县城边穿过的独特优势,紧紧围绕潦河做文章,立意高远地提出了“一河两岸三桥四区”的发展战略规划。后来历任县领导都是按照这个规划不断将蓝图绘出新的辉煌。如今夕阳西下,我漫步在县城的沿河路上,看着潦河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回望巍巍九天阁和回澜塔掩映在河中的倒影,数着河上飞架南北的六座大桥,迎着扑面而来璀璨的霓虹灯,真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离开奉新外出读书和工作40多年,走南闯北见过许多名山大川,萦绕在心中的还是家乡的潦河。每次回家乡从桥上经过,我都会深情地将目光投向波光粼粼的母亲河。她留给了我太多永恒的记忆!
卖茶水的小男孩
梁路峰
每当暑假期间,在远离喧嚣的乡间小道上,公路边、小桥头、茶亭里、山坳里,总能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那就是我——一个卖茶水的小男孩。那年,我才11岁,肩上却早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向静谧的乡村时,我便开始出去卖茶。一把略显陈旧的茶壶,几只洁白的茶碗,还有那两只黝黑的小茶桶,一根小扁担,一只小凳子,便是我卖茶水的全部家当。我挑着茶担,提着茶壶,穿梭在乡间的小路上,寻找过往的行人,用我稚嫩的声音吆喝着:“卖茶了,清甜的绿茶,一分钱一碗。”
20世纪70年代初,喝茶在当地也是很稀罕的事,因为茶叶很少见,市面上根本买不到。父亲在村里当会计,总算还能买点粗茶回家。家里穷,没有经济来源,母亲想尽办法,买了两只小茶桶,要我每逢“二五八”赶集日去外面卖茶水。
在公路边,我把茶担摆在一棵大树下,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偶尔行人路过,或车辆驶过,我总会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希望他们能停下来买我的茶喝,虽然大多数时候行人和车辆都是匆匆而过,但每一次的挥手都寄托着我对生活的希望。
这两只小茶桶的绿茶水,是母亲头天夜里烧制好了的,茶水的清香弥漫着客厅。早饭后,母亲为我系好茶担,理好茶桶、茶壶、茶碗,还准备好十几个1分、5分的零钱,用一块蓝布缝制的钱包交给我说:“有时候需要找零钱,如果找不出零钱,那生意也做不成了,要保管好钱包包,不要掉了。”
那天是赶集日,母亲说不要走远,就到村里头那座小桥头去摆茶摊。我挑着茶担,来到小桥头,搭起了一个简易的茶摊。桥下的溪水潺潺,桥上的行人匆匆。每当有人走过,我都会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为他们倒上一杯凉爽的茶水。茶水清甜可口,总能让人在疲惫的旅途中找到一丝慰藉。我也在这份忙碌中,感受到了充实。
卖完了茶,已经是下午四点钟了,我收起茶担回家。回到家,我迫不及待放下茶担,掏出布包里的钱全部交给母亲。母亲数了数硬币,1分的有28个,2分的有12个,5分的有4个,总共有7角2分钱,除去母亲的本钱1角2分,卖了60碗茶。母亲高兴得不得了,摸着我的头说:“儿子不错,今天赚到了6角钱!”看见母亲高兴,我也乐开了花。作为奖赏,母亲给我煮了一个鸡蛋,我满心欢喜,心里偷着乐。
乡村圩镇赶集三天一圩,三天后,我要为下一场圩日选择卖茶的地方。七坪坳上卖了两个圩日后,由于卖茶的人多,生意不好了,那些卖茶的老年妇女还经常为抢地盘吵架。
于是,我选择了去卜候的路上一座茶亭卖茶。茶亭在一个叫木梓坳的山坳里,这里荒无人烟,一条小路被草木森林覆盖,只有逢圩日才有人来人往,也有砍柴的、看山护林的人来来往往。
在山坳里卖茶水,我成了孤独的守望者。这里人迹罕至,只有偶尔的牧童和樵夫会经过。但我从未放弃过希望,依然坚持提着茶壶,等待着那些可能出现的行人。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孤独中度过,但每当有人经过时,我都会和声细语地去推销我的茶水。
日子虽然清苦,但我从未抱怨过。因为我知道,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才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我靠着卖茶赚取的微薄收入,不仅支付了学费,还补贴了家庭费用。每当我看到父母因为我的努力而露出微笑时,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然而,卖茶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会遇到恶劣的天气,让我无法出门;有时会遇到冷漠的行人,让我心生失望。但每当我想起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责任时,我就会重新振作起来,继续挑担前行。
在卖茶的过程中,我也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有的是过往的行人,有的是当地的村民,有的还是当地乡村干部。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善良。我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如今回想起来,那段少年时卖茶的日子虽然艰辛,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学会了坚强和独立,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意义。我感谢那段经历,感谢那些曾经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是他们让我变得坚强和自信,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上中学那年秋天,卖茶的生意也没有了。高中毕业后,我参加工作离开了那个曾经让我奋斗过的乡村。但那段卖茶水的经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牵牛花:一场关于“囚”与“放”的领悟
程彧
单位内有一群喜欢养花的同事,只要有空,便鼓捣花事。她们根据时令变化,买来各种花苗,以及大小不一、形状别致的花瓶和花钵,还有适合各种花卉生长的肥料。工余时间,她们便托人从远处运来花土,叽叽喳喳地将花苗移栽在花瓶或花钵中,施好肥浇好水,将花瓶或花钵置于窗台,吸收阳光、雨露,然后隔三岔五地拔草、施肥、浇水,俨然一群花圃中的园丁。在她们的精心侍弄下,办公楼内,一年四季花开不断,每天花香馥郁,沁人心脾。闻着花香,令人神清气爽,激情倍增,精力充沛,灵感迸发,工作节奏加快,效率明显提升。
我是出了名的鲜花爱好者,却又想着不劳而获,看见同事窗台或案前有好看的鲜花,便想着占为己有。有时是明“抢”,同事见我态度诚恳,不好拂我薄面,便只有忍痛割爱;有时是暗“偷”,见花主不在,当着其他同事的面,说一句“我拿走了哈”,便明目张胆地将花移到我的窗前。同事见花被我“偷”走,虽心里不满,也不好较真,只是日后吸取教训,把花看好。自此以后,我的“名声”也不好起来,“花痴”“偷花贼”的称呼悄然传开。
一日,我见同事窗台上一盆牵牛花正长势盎然,不几日就要开花,便故伎重施,与花主的邻居打了一声招呼,将牵牛花“顺”了过来。因甚是喜爱牵牛花,想独享牵牛花的美丽和芬芳,担心牵牛花置于窗台会被要回去,便将其置于案台,以便看护周全。从此,我的案台便多了一盆牵牛花。
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次日上班前,同事见少了一盆牵牛花,便径直冲进我的办公室,不过她这一次不是来索要花的,而是冲我灿烂地笑着说:“花是用来养的,不是用来看的,牵牛花不是阴性植物,要见阳光,要吸收雨露,要不然过不了几天就会枯萎。”我以为她是要略施计策,骗我把花拿回去,我愈发坚定了将花放在案头的想法,遂婉拒了她的“美意”,坚定地说:“就放案台吧,我会好生照料的!”
工余时间,我便多了一项工作:施肥、浇水、剪枝,同事怕我护理不周全,隔三岔五过来帮忙,清洗叶片上的灰尘,剪去枝蔓上的枯叶,顺着它的长势用书本搭好藤架,将它置于通风口的位置。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牵牛花竟也枝蔓茁壮,叶片饱满鲜绿,枝丫之间结着嫩嫩的花骨朵儿。
我的办公室坐东朝西,为了让它顺势生长,我将办公桌移至门口,把牵牛花摆放在临近门口案头的一角,打开办公室的门窗,好让上午的阳光照射进来,让新鲜空气形成对流。或许是气候转暖,或许是花期来临,一日,我从教室上课回来,打开办公室的门,竟见牵牛花翠绿泛紫的枝蔓往东扩张了十多厘米,在那长长的枝蔓上有八九个紫色的花苞正蓄势待发,两朵紫色白边的喇叭花已然绽放。我心中暗涌一阵激动,忙坐于案前,认真观赏这枝枝蔓蔓的牵牛花,紫绿粗壮的枝蔓正沿着办公桌的边沿向着门口匍匐爬行,枝头已经触到了办公桌的尽头,紫中带绿的叶片纤毫毕现,经络分明,毛茸茸像张开的鸭掌,鲜翠欲滴,两朵紫色的喇叭花镶着白色的花边正傲然地绽放在枝蔓上,金色的花蕾像要刺到眼前,挺拔地耸立,将阵阵花香送到鼻端。我不禁赞叹道:“柔蔓垂英,紫霞凝露,自是风流。”我十分惊诧牵牛花在不见日光的环境下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有了牵牛花,我便有了欣赏的激情,无论多累,只要看到那片蕴满了生命的绿色,便感觉到体内的力量在潜滋暗长;无论心情多么沮丧,只要看到那几朵绽苞吐蕾的花儿,便感觉到生命的美丽、世界的美好;无论思路多么淤堵,只要看到那分枝盘曲,主枝却如拓荒牛般奋力攀升的力量,就感觉到灵感迸发,思路豁然开朗。我庆幸在我生命中邂逅了这盆牵牛花。
一个周日的晚上,我接到通知,要外出学习一周,因任务紧急,忘了托付照料牵牛花的事,我只有将对牵牛花的挂念搁在心中。返校的第一件事,我便急切地探望我朝朝暮暮想念的牵牛花,待我冲进办公室时,眼前的一幕令我震惊,紫绿的牵牛花藤蔓顺着报架探向地面、爬上沙发、攀上窗棂,头伸向窗外,一路紫绿。牵牛花的顽强生命力令我感动,牵牛花追求光明自由的决心令我钦佩!
正在我百感交集立在门口之时,同事轻盈地来到我的面前,建议将牵牛花搬出去,还它自由。
我听了同事的话,虽心有不甘,心有不舍,但为了还牵牛花更好的生长环境,毅然将其请出办公室,置于窗台,还给它自由和光明。
观荷记(组诗)
王璘
喜欢一朵云
一场无常的聚散,忽浓忽淡
莫名的游移,和乍晴乍雨的坏脾气
我和天空一样,喜欢一朵云
喜欢一朵云时,我也和山峦一样
被她的柔毯一次次覆盖,又撤离
千百种幻形,随风赋形
在仰望的漫长旅途,那一缕烟
和所有漂泊的人一样,喜欢一朵云
就喜欢她的无形和空
就喜欢跟着她去天涯流浪
就喜欢她把一片白铺成万重山
把霎时,读成永恒
观荷记
敢顶着烈日,踏过最烫的石阶
奔赴一片荷田
荷瓣初绽,我们就急切印上吻痕
偷取一抹羞怯的腮红
在荷叶下偷取半点凉意
细数着那么多牵念的细节
试图屏住呼吸,一边又醉在涟漪
在这个盛夏,忘怀得失
哼一支故意不收尾的调
等一朵将开未开的荷
紫薇开了
一树树紫薇开在了街边
忽然想做一个扫街人
一生都倚着花影走
任最柔的风做我的扫帚
缠着紫瓣,一起归拢心事
也想做她的邻居,推开窗
就可以互相探头张望
就可以聊昨夜的梦
和今日的晴雨
薄暮时分,紫薇和我互为倒影
我们都擅长静默和反省
都备好了旧庭院
都空着行囊
去盛满垂落的星群
任花籽在体内轻轻迸裂
向日葵集市
向日葵花田是清晨
最先开张的集市
她们兜售葵籽、金子
和滚烫的晨光
人群攒动,花盘却恪守秩序
长夜缄默,只积蓄黎明的金黄
晨间的喧嚣,转眼售罄
泥土里新长的寂寥
在田垄货架上假寐
而所有的朝向,都追随着
那唯一的贵客
人们最常谈论的是——
这大地慷慨的馈赠,如何保值
这无言的守望,永不凋零
在下梅村
与一枚茶叶共鸣(外二首)
华光耀
你干枯柔爽弧度里
藏着整个武夷山的月光
我数过你的脉络
像数着万里茶道上古驿站
通往宋代的青瓷盏
落在恰克图成了一方码头
沸水倾泻时
你突然舒展容颜
浸润成一片片云彩
带着火与山的记忆
从梅溪到辽远的江湖
行走,沉浮
隔着时光,我们交换眼神
你褐绿的边缘
有我的指纹
我杯底的漩涡
有你未说完的
一个颤音
那时候,船帆上悬着半轮月亮
是永远醒不来的乡愁
夜幕垂落,与渔火并肩
橹桨踩碎了一汪春水
你最苦的一滴泪
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
明清园上,与时光对坐
阳光盛开,墨香漫过岁月的年轮
木雕的鱼溯流而上
穿过明清的月光
停留在金丝楠木上
让亭台楼阁、凤冠霞帔
水墨江南、湖光山色
一一承袭千年的表情
我数过青砖瓦缝隙的裂痕
像数一部未写完的族谱
榫卯镶成的穹顶,虽已残缺
却仍倔强托举着明清时期的星光
定居在聚贤堂上的经文典故
饱经沧桑,无声诉说着斑斑过往
只有古戏台下的空椅
接得住婉转婀娜的折子
还有一朵未褪色的牡丹
正用金漆数着自己的年岁
斗拱,老工匠的凿痕无惧星移斗转
仿佛时光的指纹,清晰可见
被朝圣者摩挲佛柱,一根根缄默而立
比史书更懂留白的深意
只有往来小贩的吆喝声
在雕花窗棂上吞吐晨昏
以半幅山水半幅绣的姿态
融进百姓温暖的日常
如今,月光依然在司马府第飞檐上醒着
旧时的残漆云彩,则在每扇门面上安憩
往来泰宁明清园的步履,就像邮戳
为这座古老的地标,盖上文旅的印记
也让它,在烟火气里发酵成新的传奇
五夫镇,理学在走街串巷
走进朱子巷,时光变得那么干净
从南宋起身,理学在走街串巷
兴贤书院的窗棂正在开卷
书声孵化成早蝉的鸣唱
一页未干的《四书集注》
像晨光掠过笔锋
折射出鹅湖之辩的霜色
潭溪之畔墨砚闪着波光
朱子撑篙划过涟漪
数点云痕撒落半亩方塘
托举“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新韵
夯土的墙根下
总有学子捧来新米的清香
当紫阳楼前那株老柏树
年复一年把讲义
散作五夫遍野的稻浪
那一穗穗低头恰如理学的谦逊
而廊桥基石上“格物致知”
正在万亩荷花摇曳中
被写进千年月光
来源:本报消息
值班编校:龚玉磊、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黄廉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