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康泽站在三青团中央团部的门口,看着蒋经国被一群人簇拥着走进来,手里拿着那份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的文件却格外刺眼。对于康泽来说,三青团是他一手带大的“孩子”,从1938年成立时的草创,到后来遍布全国的青年组织,他当了八年组织处长,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着他的心血。可现在,他这个“养父”却要被请出去了,连一句像样的解释都没有。
为校长做事
康泽的发迹,说起来全靠“忠诚”二字打底。他是黄埔三期生,比起那些黄埔一期的战将,他跟蒋介石的缘分不算早,但胜在听话、能干事。
1932年,蒋介石想搞个秘密特务组织,制衡CC系的势力,挑来挑去,选中了康泽。这小子脑子活,下手狠,又没什么背景,不用担心尾大不掉。
康泽果然没让人失望,拉着戴笠等人一起,把复兴社办得有声有色,特务处、别动队这些让人生畏的机构,都在他的手里运转得滴水不漏。蒋介石看着他送来的密报,常对身边人说:“康泽是个可用之才。”
后来戴笠另立门户搞起了军统,康泽也在特务领域风生水起。
那时候的康泽,风头正劲。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走到哪里都有人点头哈腰,复兴社的人见了他,得规规矩矩喊一声“康先生”。1938年三青团成立,蒋介石让他当组织处长,说白了就是让他掌控这个青年组织,把全国的年轻人都拢到自己麾下。
康泽自认为这是老蒋对自己的器重,于是卯足了劲,又是办训练班,又是搞宣传,三青团的团员没几年就发展到几十万,成了国民党手里重要的力量。
面对老蒋给自己的任务,康泽甚至觉得自己离蒋介石的核心圈越来越近了,说不定以后能接更重的担子。
可他却没仔细想想,蒋介石重用他,到底是因为他的能力,还是因为他只是个好用的工具呢?
替人做嫁衣
在1943年,蒋经国被派到三青团,名义上是协助康泽工作,实际上是来提前熟悉情况的。
康泽一开始没在意,他觉得蒋经国年轻,又是老校长的儿子,自己多照顾点就是了。
可慢慢他发现不对劲了,蒋经国身边围着越来越多的人,三青团的重要会议,蒋经国说的话越来越有分量,甚至有些他定好的事,蒋经国一句话就能改了。
这时候康泽心里犯嘀咕,去找蒋介石汇报时说起这些事,蒋介石却笑着说:“经国年轻,你多带带他,以后这摊子事,还得靠年轻人。”
老头子这话听着温和,康泽却后背发凉,合着人家这是把自己当牛马,这哪里是让他带徒弟,分明是准备让他腾地方。
1946年,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合并后的组织,蒋经国成了实际负责人,康泽被调到国防部当参议,手里的权力一夜之间没了。
康泽心中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经营了这么多年,怎么就成了多余的人?他去找戴笠诉苦,戴笠叹了口气:“委员长的心思,你还不明白?他要的不是一个能打的手下,是能传家业的儿子啊。”
话说到这,康泽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不过是蒋介石培养儿子过程中的一块垫脚石而已,现如今石头没用了,自己自然要被踢开。
更让康泽憋屈的是,小蒋接手三青团后,萧规曹随,用的还是他当年定下的规矩,只是换掉了自己当初的一批心腹,就成了蒋经国自己的“功劳”。康泽自以为的“知遇之恩”,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接班人计划的精心设计。
扫地出门
蒋家人对于康泽心中的不满是了然于心,于是在1948年,康泽就被派去襄樊打内战。康泽虽然出身于黄埔,可到了今天哪里懂什么打仗。尽管他找到了川军名将郭勋祺出山,但依然是无济于事,襄樊战役后康泽兵败被俘。
康泽被俘的消息传到南京,有人提议想办法营救,蒋介石却摆了摆手:“不必了。”这个曾经被老蒋称为“可用之才”的人,到了最后,连一点惋惜都换不来。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康泽以为自己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心腹,却没想过,在蒋介石的利益场中,他的分量永远比不上蒋家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