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法答网是最高人民法院为全国四级法院干警提供法律政策运用、审判业务咨询答疑和学习交流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法答网,法院干警可以就审判工作、学习和研究中涉及的法律适用、办案程序和司法政策等问题在线咨询。答疑专家须严格依据法律、司法解释等规定,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答疑意见,并经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审核同意,以最大限度保障答疑意见准确、权威。咨询仅针对法律适用问题,不得涉及具体案件,答疑意见仅供学习、研究和参考使用。
今天,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一款(甲)项关于当事人无行为能力的认定问题?
如何把握《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一款(甲)项关于当事人无行为能力的认定问题?
答疑意见:《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以下简称为《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一款(甲)项规定第二条所称“协定之当事人依对其适用之法律有某种无行为能力情形”中的“行为能力”,不完全等同于我国国内法下的行为能力,还包括缔约人是否具有缔约能力在内。判断缔约人是否具有缔约能力,应当依对其适用之法律,即按照冲突规范确定相关准据法。
《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一款(甲)项规定第二条所称“无行为能力”(under some incapacity)应理解为缺乏契约能力(lacking the power to contract)。在具体适用中,应当审查的范围包括是否缺乏代表权或代理权、超越代理权等情形。审查应当依据对其适用之准据法进行。比如:1.关于当事人能否代表公司的判断。何人能代表公司属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组织机构等事项,应依照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十四条的规定,适用登记地法律。被代表的公司登记地若在中国境内,应当适用中国法判断。2.关于当事人能否代理公司的判断。何人能代理公司的认定,应依照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十六条的规定,适用代理关系发生地法律。例如:当事人在法国签订的代理协议,应适用代理关系发生地法律即法国法律来判断。依据法国民法典关于代理关系的规定,公司有义务提供公证书、私署文书、信件、证人证言等证据证明委托代理关系成立。
综上,《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一款(甲)项规定第二条所称“无行为能力”包括缺乏代表权或代理权、超越代理权等情形。经审查,如认定当事人无权代表或代理公司签订仲裁协议,则仲裁裁决符合《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一款(甲)项规定的不予承认和执行的情形。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网站于2024年12月刊载的第1916号案例——I某有限责任公司、北某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仲裁程序案(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8)津01协外认2号)亦阐释了这一规则。
咨询人: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陈石
答疑专家: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黄曦
文字来源:2025年6月26日《人民法院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