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营收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国产运动品牌领军者安踏,出人意料地掀起了一场针对内部人员的“雷霆行动”!
自2025年初启动专项反腐整治以来,仅用八个月时间便公布了一组震撼行业的数据:共计74名在职员工因严重违规被解除劳动合同,其中包含46名涉及外部协作单位的相关人员,已被依法移送司法系统处理。即便是身处管理层顶端的总裁级人物也未能幸免,整个案件牵涉金额累计高达3000万元人民币。
在公众印象中,安踏长期以“民族品牌标杆”著称,主打高性价比与国潮设计,深受消费者信赖。可这样一家看似管理规范的企业,为何能在短时间内揪出如此庞大的违纪群体?
是企业早年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还是管理体系已到了非动刀不可的地步?
这一事件不仅关乎安踏自身命运,更揭开了大型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严峻命题——内部腐败究竟有多深的破坏力?它能否将一个行业巨头拖入深渊?
这场反腐风暴为何下手如此果断且彻底?
要理解这次整顿背后的分量,必须先看清安踏的成长轨迹和当前地位。
这家企业的起点并不耀眼。1991年诞生于福建晋江的一个小型制鞋作坊,起初只是默默无闻的地方厂商,缺乏品牌认知和技术积累。
真正的飞跃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安踏成功拿下官方体育用品赞助商资格,借助国家级赛事的巨大曝光度迅速走进千家万户,实现了从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品牌的跨越。
此后通过战略性收购意大利高端运动服饰品牌FILA,并重新定位为都市时尚运动风格,精准切入年轻消费市场,成功打破国际品牌垄断格局,逐步成长为能与耐克、阿迪达斯正面竞争的本土力量。
然而,就在外界以为其发展路径一片坦途之时,安踏却在2025年初主动亮剑,发起全面清查。
根源在于某些关键业务环节已显露出危险信号。
采购管理、供应链运作以及合作方准入机制,历来是企业舞弊行为的高发区。
例如,个别员工暗中操控供应商报价,人为抬高成本从中牟取回扣;报销流程中掺杂虚假票据,将私人消费伪装成公务支出;更有甚者,与外部机构串通,故意让不符合资质的合作方中标,换取个人利益。
面对这些苗头,安踏没有选择低调处理,而是成立独立调查小组,并通过官方“廉洁安踏”公众号持续发布进展,全程公开透明,不留余地。
截至8月底,查处结果令人震惊:被处分人员覆盖从总裁到一线员工各个层级,包括1位总裁、14位总监、4位部门经理,甚至有3名早已离职的前员工也被追责,证实其在职期间存在系统性舞弊行为。
同时清理了45家存在不当利益关联的第三方合作单位,涉案资金总额达3000万元,赤裸裸展现了“内部蛀虫”对企业肌体的侵蚀程度。
这绝非简单的“杀鸡儆猴”,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性清洗。敢于追溯离职人员、顶格处理高层管理者,并主动对外披露细节,说明安踏已彻底摒弃传统“家丑不外扬”的思维模式。
腐败足以把巨头推入生死边缘
许多人认为,职场中的贪腐不过是“拿点好处”“走个捷径”,影响有限。
但事实上,这类行为最具威胁之处在于其极强的隐蔽性和渐进式扩散特征。
它潜伏在合同条款的模糊表述里,藏匿于采购清单的小数点之后,也可能混迹于供应商评审材料的伪造文件中。初期往往微不足道,难以察觉,但随着时间推移,便会像癌细胞一样不断吞噬企业资源。
几年前某头部科技公司就曾遭遇类似危机:采购团队与供货商勾结,将单价10元的电子元件虚报为15元,每次交易只多加几毛钱,再辅以虚假交货凭证掩盖异常。
由于单笔金额小、频率高,长时间未被发现,最终累积形成上亿元的资金黑洞。
后续连锁反应更是致命:股价短期内暴跌逾六成,资本市场信心崩塌;用户质疑“连零件都能造假,产品质量如何保障”,销量应声下滑。
公司内部士气瓦解,勤勉尽责的员工感到寒心,认为“努力不如关系”,纷纷离职或随波逐流,组织文化全面溃败。
尽管安踏此次涉案金额为3000万元,相较于上述案例尚属可控范围,但如果未能及时干预,这类漏洞只会越撕越大。
长此以往,采购成本持续攀升,产品定价失去竞争力,终端消费者逐渐流失,最终可能重蹈覆辙,陷入不可逆转的衰退轨道。
这也为所有规模化企业敲响警钟:无论品牌影响力多强、市场份额多广,一旦内部控制体系出现结构性漏洞,终将被市场无情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对腐败问题上,中外企业的策略差异显著。
中外企业反腐方式对比
部分外资企业面对内部舞弊时,仍倾向于采取“内部消化”策略,强调维护品牌形象。
比如知名零售巨头家乐福曾曝出供应链管理人员收受回扣事件,但对外仅回应称“属个别员工个人行为”,既未公布具体案情,也未移交司法机关,仅作劝退处理。
结果不久后,同一链条再次爆出更大规模的利益输送案件,引发股价剧烈震荡,监管机构介入调查,董事会成员亦被追究连带责任。
原本可控的风险,因处置软弱演变为系统性治理危机。
相比之下,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反腐理念正在发生根本转变,不再局限于遮掩护短。
2025年9月初,字节跳动通报处理了100名涉事员工,其中8人因涉嫌刑事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并实名公布了18名“恶意损害公司权益”的责任人名单,信息完全公开。
腾讯与京东更是建立了“年度反腐信息披露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查处情况,使反舞弊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安踏此次行动则将强硬态度推向极致:不论职位高低、在职与否,凡触犯法律一律依法追责;无论是内部职员还是外部伙伴,只要参与违法均不姑息。
不淡化事实,不回避矛盾,直接将调查全过程公之于众。这种“身份无差别、状态无差别、内外无差别”的三重原则,已超越临时性整治范畴,上升为企业治理体系的核心战略之一。
不过,一次集中打击只能解决现有问题,真正考验在于如何防止腐败死灰复燃。
在这方面,安踏的一项创新举措,或许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安踏构建“制度防火墙”才是治本之策
此次反腐行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清除害群之马,更在于建立长效机制。
安踏推出了名为“阳光采购平台”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将所有供应商的报价信息、合同内容、履约记录全部上线公示,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监督。
任何人均可查阅相关信息,彻底杜绝“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平台设置了严格的权限控制机制:任何数据修改都必须经过“提交申请—部门审核—独立复核”三重审批流程,即便是采购部门负责人也无法单独完成变更操作。
所有操作行为自动留痕,审计部门可随时调取历史记录进行追溯核查,极大提升了违规成本。
这才是根治腐败的根本出路:不依赖道德自律,而是依靠制度约束。
再高的职业操守,也难抵御“有空可钻”的诱惑;唯有通过流程透明、权力制衡的设计,才能从根本上压缩腐败滋生的空间。
同时,消费者的信任建立在企业诚信基础之上。当一家公司连内部采购都能做到公开公正,大众自然更有理由相信其产品的原料真实、价格合理。
就像街头两家卖鞋的店铺,一家频繁拖欠工资、突然关门跑路,另一家始终坚持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人们会如何选择,答案不言自明。
这就是商业世界最朴素的法则——“商道酬信”。
企业对员工守信,员工才会忠于职守;对合作伙伴讲规则,合作方才会严控品质;对消费者怀有敬畏之心,品牌才能赢得长久支持。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