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有被关爱的感觉
作者 | 本报记者 金锐
通讯员 唐守伦
“陈老师,我们星期四约啊!”在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这句话几乎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默契。每周四,学校副校长陈洁都会暂时推开繁忙的行政工作,把时间完整地留给学生——聊心事、谈生活、解烦恼。
学生早早盼着这天,有人在“星期四书场”里畅谈名著,有人悄悄凑近陈洁倾诉那些青春期的困惑和忧愁。就像学生小乐,那个总在周四凑过来的男孩,曾经低声问陈洁:“老师,双休日我能去您家写作业吗?”家庭变故让他早早尝到成长的苦涩,而与陈洁的“星期四有约”成了他黯淡日子里一束温暖的光。
这不是一所学校的偶然事件,而是镇江市推行“全员导师”制的一个缩影。2022年,镇江在全市中小学推行“全员导师”制,让每个教师都成为10—15名学生的成长导师,构建起“人人皆导师、时时能育人”的全方位教育生态。“以前每个班主任要管几十个学生,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全员导师’制就是要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守护者。”镇江市教育局局长黄科文说。
点亮一盏“心灯”
教育的本质是“看见人”,而“全员导师”制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系统回应。
镇江市教育局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各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但专业心理教师数量有限,难以覆盖全体学生。“我们意识到,仅靠几名心理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黄科文表示,“必须建立一种机制,让每个教师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2022年,镇江正式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构建了以班主任为首席的“班级导师团”,对学生开展“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向导”的全面发展指导。目前,镇江市“全员导师”制已实现“普职特专门学校类型全覆盖”“中小学学段全覆盖”“学生、教师、家长三主体全覆盖”的立体育人格局。
为了保证实施效果,镇江市教育局制定了翔实的“全员导师”制实施方案,其中包括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开展家访或电话访问、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定期参加导师培训等内容。学校还减少了导师的其他事务性工作,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关注学生。
“并非每个教师都具备心理辅导能力。”负责镇江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陈静表示,“我们建立了‘市—区—校’三级培训网络,邀请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涵盖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常见心理问题识别、沟通技巧、危机干预等,每个导师每年必须完成至少30学时的专业培训。一名教师坦言:“最初我以为就是与学生聊聊天,通过培训才明白如何有效倾听,如何提问沟通,什么情况需要专业心理老师介入。”
除了市教育局安排的统一培训,各学校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培训和校本研修。镇江市实验小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还开发了“导师微讲堂”视频课程,每期5—6分钟,便于教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镇江市实验学校的“情境模拟培训”也别具特色,由年轻教师扮演家长、老教师扮演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模拟师生间的沟通场景。事后复盘时,大家常常笑得前仰后合,也在笑声中掌握了沟通的艺术。
评价激励机制同样重要。镇江市教育局将导师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黄科文介绍,导师工作与岗位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先成为一名优秀导师是取得拔尖人才荣誉称号的前置条件”。各学校创新了评价方式——不是简单看材料,而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家长反馈评价综合评判导师的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真实感受。”镇江第一中学德育处主任颜虹表示,“我们定期随机抽取学生访谈,了解导师是否真正关心他们,是否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在黄科文看来,“全员导师”制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从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到疏导学生的成长烦恼,导师用专业与爱心为每个学生点亮了一盏温暖的‘心灯’”。
“关心”是一种承诺
在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每天的晚自习课间被称为“晚间温情10分钟”。教师下课后不离开,而是留下来与学生随意聊天——不谈题目、不催作业,只是关心“你今天心情怎么样”“晚上能睡好吗”等问题。“一开始学生也不习惯,后来慢慢愿意开口了。有的孩子说着说着就哭了,老师就拍拍他的肩,告诉他‘我在’。”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党委书记陈旭辉介绍,这种简单却真诚的陪伴在高考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确如陈旭辉所说,一名学生在高考前一周骨折,只得坐轮椅参加考试。当时这名学生的情绪极其低落,导师就每天陪他聊天、帮他打饭,极大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最终这名学生顺利参加高考并超常发挥。
多元支持体系让温暖流动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镇江实验学校副校长朱丹介绍,学校“七点伴”阳光课堂通过基地活动联盟、成长导师沙龙、初小衔接例会等活动贯通交流平台,让学生、导师、家长周周有约。同时,学校依托幸福班级建设开展“树洞信箱”“夸夸墙”“幸福小岗位”等趣味活动,让班级成为师生共生的成长空间。“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每一个教师都能在这里实现教育价值。”朱丹说道。
镇江实验学校还在每个班级设有一男一女两名阳光心理委员,他们经过培训后成为“朋辈互助”的重要力量,能及时发现同学的情绪异常,引导他们向老师寻求帮助。“我们不是打小报告,而是传递温暖。有的同学不愿意找老师,但是愿意向我们说。”一名阳光心理委员笑着告诉记者。
镇江市丹阳云阳学校的每个老师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实验里的“解忧杂货铺”每天开张,物理教师用电路图比喻人生通路,帮助学生化解心事;操场上,体育教师的“瑜”悦一分钟让课间变成欢乐的放松派对,学生一边运动一边学会情绪管理。
云阳学校政教处副主任鞠秋红一直记得那个总是安静坐在角落里的学生小杰。一天,小杰忘带作业急得满脸通红,担任小杰导师的历史教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递过自己的手机让他联系家里。这个小小的举动打开了小杰的心扉,历史教师更是用“2×10”法则进一步帮助小杰——每天2分钟、连续10天,一直与小杰聊历史趣事。当小杰流畅地讲述起唐代丝绸之路的故事时,全班学生都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如今,小杰不仅成了班级里的“历史小专家”,而且在文化节上主动扮演诗仙李白,他感动地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透明人,现在才知道我也能在舞台上发光。”
鞠秋红说:“导师都变得像侦探,专门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像工匠,精心打磨每个学生的独特天赋。”
全员育人意味着要发挥每一门学科、每一个教师的独特价值。江南学校的一名学生曾经“引发众怒”,但体育教师发现他其实很渴望被关注,于是邀请他加入足球队。慢慢地,这个学生学会了控制情绪,还在校级足球联赛中获奖。
有时也有教师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黄科文介绍,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危机迹象,导师需要第一时间上报,学校会启动“提级响应”机制,联动心理教师、班主任、校领导乃至教育局、医院等多方资源,确保学生得到及时干预。
“‘全员导师’制不仅是一种制度,而且是一种承诺——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心着自己。”陈静说。
打通“最后一公里”
“现在孩子在家情绪怎么样?”“开朗多了,愿意跟我说许多事情,真是谢谢老师了!”在镇江,许多导师都会与学生家长定期进行电话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合力。
镇江市教育局出台《镇江市中小学导师家访指导手册(试行)》,为导师家访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引与规范:对行为有偏差、心理需要疏导、学习有障碍、家庭有变故、生活有困难的特需学生,除原有导师外还要安排一名行政教师、一名心理教师和一名社会导师,共同担任学生的成长导师,形成特需学生“N+1”导师结对模式。
“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家庭的失管、失爱或教育方法不当。”丹阳市教师管理服务中心德育干部张慧表示。如何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守护网络,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丹阳市,“校家社政”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市委、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市教育局、卫健委、公安局等部门协同参与,每所学校均配备法治副校长、心理健康顾问,建立“警校家护学岗”“义警队”等,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真正落地见效。“过去遇到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往往孤军奋战,如今我们可以快速联动多个部门形成合力。”张慧表示。
张慧向记者讲述了学生小张的故事。小张因与家人、同学关系紧张进行自残,卫健委对接学校心理健康顾问,认为需要心理医生的介入。小张的家人不愿主动去心理服务中心咨询,卫健委便选派专业心理咨询师“送询上门”,经过2小时的访谈沟通,小张与心理咨询师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并达成了下次去心理服务中心接受辅导的约定。民政部门也针对小张家庭贫困的情况给予了帮扶。
镇江实验学校将家校协同育人切分为“家长办、导师办、学生办”三个维度,通过线下小型家长课堂和线上专题讲座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7:30家长学堂”已经成为家校共育的品牌项目。“我们不再召开传统形式的家长会,而是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设置专题菜单,让家长按需选择。”朱丹介绍。
江南学校则将社区资源视为协同育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传承人开设扬州评话社团;社区民警开展安全教育和法治讲座……“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派出所、消防队、牙科诊所等单位,让他们在各种工作岗位和身份体验中不断成长。”陈洁表示,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极大丰富了学校的育人资源。
“教育不是孤岛,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镇江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健表示,“我们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校家社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未来,镇江市将进一步深化“全员导师”制:建立更科学的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加强与高校合作提升导师专业水平,开发更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全员导师制的核心是‘全员’二字。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被关爱的感觉,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黄科文的话语坚定而温暖。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