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卡脖子技术”又一次成为热议话题。人们焦虑、愤怒,也有人默默反思:为什么总是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是技术落后?是体制问题?还是别的什么?但如果我们跳出技术层面,往更深一层看——这一切,是否也与人性有关?
一、 人性的短视:为何总等到“被卡”才醒悟?
人类天生倾向于追逐短期利益。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很早就指出,人在决策时常常高估眼前收益、低估长远代价。
回想这些年的发展路径:我们一度沉迷于“市场换技术”“快速集成”,热衷于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却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为什么?因为人性喜欢即时反馈,喜欢看得见的回报。基础研究?十年未必出一果;模仿追赶?两三年就能见效益。
直到某天,别人突然不给了,技术断供了,生产线停摆了——我们才猛然惊醒。
这不是第一次。早在《孙子兵法》里就讲:“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不要指望别人不来卡你,而要指望自己早有准备。但人性的侥幸心理,总让我们觉得“这次不会是我”“这次不会发生”。
结果?一次次被现实打脸。
二、 恐惧与控制:为什么有人总想“卡”别人?
“卡脖子”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游戏。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权力和支配是一切人类关系的核心。” 一旦某个国家、企业或个人掌握了关键资源或技术,Ta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共享,而是控制。
因为控制能带来安全感,能换来话语权,甚至能压制潜在对手。
从荷兰的光刻机到美国的芯片法案,从高端传感器到精密仪器……“卡脖子”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人性中恐惧与支配欲的外显。你越怕别人追上,就越想紧紧攥住手中的筹码;越想维持优势,就越容易用非市场手段干预。
但这真的有用吗?
历史反复告诉我们:越是封锁,越激发独立突破的决心。两弹一星如此,北斗导航如此,如今的芯片、航空、生物医药也是如此。你卡我脖子?那我只好自己长出呼吸的力气。
三、 群体思维与突围的人性动力
人很容易陷入“群体惯性”。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什么热,我就追什么。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策略,但也容易导致创新路径的单一和脆弱。
而“被卡脖子”反而提供了一种强烈的外部刺激——它打破舒适区,逼迫系统走出惯性。
任正非在谈到华为遭遇封锁时说:“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 这种逆境中激发出的反抗力、创造力,往往远超常态下的自然演进。
从心理学上讲,人(和组织)在遭遇威胁时,会迸发出两种反应:一是退缩逃避,二是奋起反击。而真正能完成超越的,往往是那些把“卡脖子”视为觉醒契机的人。
四、 合作还是博弈?人性的两难
我们常说“科技无国界”,但技术的应用者和所有者却始终有立场、有利益、有情感。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醒我们: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同情与合作的一面。问题是,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性常常会选择“先己后人”。
所以我们会看到:某些国家在高喊开放合作的同时,却把核心技术锁在保险柜里;某些企业一边谈生态共赢,一边暗筑专利高墙。
这不是虚伪,这是人性在现实中的自然选择。
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真正愿意开放、共享、构建信任关系的个体或组织,才显得格外珍贵——因为他们克服了人性中的恐惧与自私,选择了更长期的理性。
五、 尾声:卡脖子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未清醒
“卡脖子”从来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性问题。
它关于短视与长远、控制与自由、恐惧与勇气、自私与合作。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但或许,我们还可以更乐观一点。
每一次“被卡”,都是一次集体反思的机会;每一次技术突围,都是一次人性成熟的印记。
如果我们能真正理解人性中的弱点与光辉,能更清醒地做出选择——那么“卡脖子”终将不再是威胁,而会成为我们真正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