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兰州军区政委冼恒汉心中充满困扰,最终提笔给中央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与韩先楚同志合作得不愉快,恳请毛主席帮忙解决。"
这位从军多年的政治工作者,为何会与战功赫赫的"旋风司令"韩先楚产生如此大的矛盾?这一切要从1973年那场著名的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说起。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这事就定了,福州司令员韩先楚调去兰州,兰州那边的皮定均司令员就来了福州,中央这次动静不小,就是为了军队的团结和统一指挥,毛主席还亲自抓这个事,冼恒汉和韩先楚一起被叫到菊香书屋,主席瞅着韩先楚说,冼恒汉这个人,老实,干活也认真,你去了兰州可别欺负老实人,又转头跟冼恒汉讲,韩先楚我了解,说话直,但人是好人,你多担待他。
冼恒汉那时候对韩先楚还挺期待的,这位将军战功多,传奇故事听了一箩筐,军区能来这么个猛将,兰州上下都觉得脸上有光,冼恒汉还跟主席拍了胸脯,您放心,兰州军区欢迎韩先楚同志来,我们肯定能处好。
可真到了地方,情况就两样了,韩先楚一到兰州,就把他的工作风格亮了出来,下基层连队看,在军区大院转,十几天脚不沾地,改进建议提了一大堆,战备训练要改,边防建设要抓,军事器械也得管,就连大院绿化和军属安置这些事他都提了整改方向。
冼恒汉心里就不得劲了,感觉韩先楚这么一搞,等于把兰州军区二十多年的工作给全盘否定了,最让他受不了的是,韩先楚管事有点“一言堂”,对军区的大小事务抓得特别紧,两个人在工作方法和边防建设这些大事上,老是意见不统一,矛盾就越来越深。
这事后来中央都知道了,七五年九月,冼恒汉就给中央写信反映情况,叶剑英当时就说,军委得赶紧派人去处理,毛主席让叶剑英负责,军委就派了副总参谋长向仲华,还有总政副主任徐立清,带了个工作组去兰州调查。
工作组找了好多领导谈话,各说各的理,发现两边的分歧实在太大,一时半会根本调和不了,最后工作组离开兰州的时候,也没说谁对谁错,就讲回去向军委汇报,等中央的指示。
这期间冼恒汉想了很多,最后给中央表态,我愿意调走,这意思就是他在甘肃的所有职务都不要了,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党委书记,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全都放手,这个决心下得很大,也看得出他想解决这个矛盾。
叶剑英亲自找冼恒汉谈,劝他,你对兰州军区的情况最熟,你要是走了,这个摊子没人接得住,冼恒汉被劝下来,暂时留在了兰州军区,可两个人这搭档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到了一九七七年六月,韩先楚、萧华、冼恒汉一起去北京开会,会上讨论兰州铁路局的问题,最后认为冼恒汉的责任最大,决定把他所有职务都免了,兰州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全都没了。
回看这段事,韩先楚和冼恒汉的风格确实不一样,韩先楚是打仗打出来的,军事指挥有自己的一套,经常能干出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冼恒汉就更注重部队的稳定和工作的延续性,对大的变动比较谨慎。
分歧归分歧,在兰州发展的大方向上,两人还是有配合的,他们搭班子那几年,兰州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变成了个现代化的城市,这也说明,就算个人风格差异大,只要目标一致,还是能一起干成事的。
冼恒汉晚年还写文章,心里头一直挂念着甘肃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职务没了,每天还看天气预报,家里孩子问他为啥,他说,甘肃老百姓日子苦,全靠天吃饭,我能不关心吗。
这些事,既能看到将帅之间的风格差异,也能看到那个特殊时期,军队内部怎么处理分歧,怎么化解矛盾,不管有多少不同,最终还是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兰州这段将帅失和的往事,能让人看到高级将领之间合作有摩擦很正常,风格不同,但贡献都在,历史也告诉我们,再难的情况,也要顾全大局,干好自己的本分,这才是革命军人的本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