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汽车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尽管行业准入政策逐步收紧,却仍有不少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选择“跨界造车”。最新引人注目的是从共享两轮业务起家的哈啰,正大步迈向L4级自动驾驶的“四轮”领域。
上周,哈啰正式公布了其Robotaxi战略规划,并全球首发了首款前装量产车型“HR1”(Hello Robot1)。该车型基于东风启辰VX6的底盘打造,深度融合了哈啰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软硬件系统,算力突破2000Tops,并搭载了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方案,显示出哈啰在技术整合与产品化层面的扎实布局。
更令人关注的是,六天后(9月17日),哈啰宣布其Robotaxi业务获得阿里巴巴集团战略投资。这意味着阿里与哈啰将围绕智能驾驶大模型、算力支持及Robotaxi运营展开更深层次合作,共同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与规模化进程。有阿里这样的“巨头”加持,哈啰此次跨界绝非试水,而是有备而来。
集结巨头成立新公司,蚂蚁、宁德联手入局
早在今年6月,哈啰就已通过官方渠道宣布进军Robotaxi赛道。与此同时,由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联合投资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新公司注册资本12.88亿元,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落地。“造父”取自古代善于驾御的传奇人物,寓意公司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追求。
从股权结构来看,蚂蚁集团、哈啰和宁德时代三方通过旗下主体分别持股50%、30%和20%,首期共同出资超过30亿元。这一组合不仅带来雄厚资金,更整合了出行场景、金融科技与能源网络的多方资源,为哈啰Robotaxi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从两轮到四轮:出行业务的生态跃迁
哈啰最早以共享单车和电单车为人熟知,但单一业务盈利挑战巨大。近年来,公司积极拓展至四轮出行领域,包括租车、顺风车等服务。此次布局Robotaxi,是其构建“全场景智慧出行生态”的战略延伸。
值得关注的是,哈啰已有的超4亿用户及海量出行数据,将成为训练自动驾驶算法的宝贵资源,有望大幅提升系统对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与行车安全。
在技术路径上,哈啰并未跟随行业主流的分模块开发方式,而是选择自主研发“端到端L4技术体系”。该架构直接从多传感器输入生成控制指令,跳过传统感知-预测-规划-控制的分离环节,有助于提升响应速度与决策一致性。
为支持这一架构,哈啰正与阿里云合作构建万卡级算力集群,以“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为基础,推动自动驾驶系统快速迭代。
与行业头部正面竞争,哈啰如何差异化破局?
目前,百度“萝卜快跑”作为国内Robotaxi的代表企业,已在国内包括武汉在内的10个城市开展运营,走的是渐进式技术发展路线。而哈啰则依托蚂蚁和宁德时代,在金融支付与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构建独特优势,走出差异化竞争道路。
有迹象显示,哈啰很可能也将武汉作为首批落地城市,这意味着两者或将很快展开正面竞争。而背后支持的阿里与百度,也将在这一新赛道延续长期以来的竞争态势。
哈啰的优势不仅在于其庞大的用户基础与互联网运营经验,更体现在其合作伙伴带来的生态协同效应。然而,挑战也同样不容忽视:
L4级自动驾驶目前仍面临技术可靠性、政策法规限制与社会接受度等多重障碍。特别是在用户对“无安全员”驾驶的信任度、以及可能带来的就业影响等方面,行业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规模化竞赛
根据哈啰公布的规划,公司目标在2026年实现前装量产车型SOP,覆盖超10座城市,并完成国际首城落地,车辆规模达到万辆水平;2027年则计划部署超过5万辆正向开发的全球规格Robotaxi。这一路线图被业内视为极具野心,且时间相当紧迫。
哈啰目前已与启辰汽车、阿里云、地平线、禾赛科技等产业链关键企业达成合作,覆盖从整车制造、云计算、芯片到激光雷达的全链条环节,共同推动Robotaxi从研发到量产的全过程。
有分析预测,到2026年,Robotaxi每公里运营成本有望降至2.1元,进入盈利临界点。这一成本下降一方面得益于硬件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运营效率的提升。
能否在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并以领先对手的速度实现大规模落地,将最终决定哈啰这场Robotazi豪赌的成败。行业正在等待真正爆发时刻的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