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感激 90 年代那段岁月,与他携手拍了不少戏,而《霍元甲》算是我们合作中,他以老板身份参与的最后一部作品。印象很深的是,90 年代初刚和他合作时,他曾在拍摄《中南海保镖》时给过我一句关键建议。那场戏是从楼梯间打到厨房,拍完后他对我说:“其实你可以用间接性的方式来呈现情绪。”那时候我还在演艺路上历练,演打戏时一投入,眼神就容易过于凶狠,他的这句话点醒了我。若能慢慢铺陈情绪,等到最需要爆发的节点再释放那种狠劲,效果会更出彩。
后来这些年,我在塑造角色时,常常会想起他的这句话,也逐渐将这种 “收放自如” 的方式融入表演里。其实真正成熟的表演,不是靠 “竖眉瞪眼” 来撑气场,而是凭借对角色的理解自然流露。这些宝贵的建议,我很庆幸自己当时能听进去,也靠着慢慢摸索,改变了过去诠释角色的固有方式。
谈到武打电影中套招的问题,其实我想说拍动作片哪有不套招的。无论是出招还是防守,都得提前磨合好,这样既能保证戏的流畅度,也能减少受伤风险。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中南海保镖》里有一场抓百叶帘的戏,动作比较即兴,就是随便挥几下、挡几下,这种场景确实没办法提前套招,也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在拍动作片时受伤就变成了常有的事。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拍戏的氛围和现在很不一样,也正因如此,很多合作过的伙伴最后都成了朋友。那时候没有专属的房车,也没有独立的休息室,大家休息时都待在化妆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天,从拍戏技巧聊到生活日常,氛围特别轻松。尤其是李连杰先生,我很喜欢听他讲话 ,他聊的内容总能给我启发。他是个很会聊天的人,而我恰好是个好的聆听者,平时话不算多,也一直是这样的性格。或许正是这种 “一讲一听” 的默契,让那时候演员之间的情感特别纯粹,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