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你是否曾思考过,为何即便清楚某些商品可能是仿冒品,依然有大量消费者趋之若鹜?
这一现象在中国消费市场尤为突出,无论是鞋履、服饰,还是护肤品与名酒,假货踪迹遍布线上线下,背后利润空间令人咋舌。
两百元的成本,转手售价可达五千元。
正品需要经历研发、设计、品牌推广等多个复杂流程,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却充满不确定性。而假冒产品则完全不同,无需创新,只需复制畅销款即可迅速变现。
看到什么热销,直接照搬模仿,省去所有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还能轻松攫取高额收益。
以上海警方侦破的一起跨境制售假包案件为例,作坊工人将正品LV包包拆解分析,逐项还原工艺细节。
采用每件仅两百元左右的皮革材料仿制出外观几乎一致的包袋,并配套伪造海关清关文件与防伪凭证,最终以单只5000元的价格销往迪拜市场。
成本200元,售价5000元,毛利率高达2400%。
据嫌疑人王某加供述,这种小型加工点每日可完成三四十个成品包的生产,与其说是制造商品,不如说是在批量印钞。
这类假包尚需打版定型,工序繁琐,而有些造假行为更是简单到“只要有手就能操作”。
例如湖北警方捣毁的一个假酒制造团伙。
他们花费11万元收购 genuine 茅台空瓶,再灌入单价仅为60元一斤的散装白酒。
利用比头发丝还细的微型针孔技术进行封口修复,痕迹隐蔽难以察觉,随后以每瓶2700元的正品价格出售给烟酒回收商。
为增强可信度,他们甚至掺杂部分真酒一同销售,以此建立客户信任。
短短半年内便售出超过400瓶,非法获利近40万元,平均每瓶净赚千元以上!
在如此惊人的利益驱动下,从广东的家庭式作坊,到保税区仓库发货、批发分销网络,整条灰色产业链环环相扣、运转高效。
尽管执法部门年复一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但查没速度远远落后于生产节奏。
这些非法加工点流动性极强,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导致监管难以持续追踪,要么找不到,要么抓不完。
更严峻的是,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升级,造假手段也随之进化。
如今的假货不仅外形逼真,还会配备全套虚假报关单据,甚至为假茅台贴上看似正规的防伪标签。
换句话说,客户想要什么资质证明,他们就能提供什么配套服务。
此举不仅意在蒙骗普通买家,也在迎合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
虚荣心撑起千亿假货市场
涉案人员林某华在接受审讯时坦言:“很多人是明知故买,真假混用,外人根本分辨不出。”
你是否曾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过所谓“祖国版”奢侈品包的推荐信息?
只需支付正品十分之一的价格,就能拥有一款外形相同的高端品牌包。
因此,不少注重外表形象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此类仿制品。
他们认为花少量金钱就能维持体面,极具性价比。
相较之下,宴席中使用的假茅台更具“经济优势”。
婚宴要排场,送礼要档次,自己饮用又舍不得高价真酒,于是低价高仿酒成为理想替代方案。
用三百元左右的假茅台招待宾客,对方喝不出来区别,反而觉得主人出手阔绰,这笔钱花得格外划算!
在这种扭曲的攀比心理推动下,竟衍生出一种荒诞的“鄙视链条”。
使用高仿包的人看不起低仿用户,饮用假茅台者讥讽使用假五粮液的人,仿佛一群欺诈者在比拼谁更“专业”。
某些自称“原厂渠道”的代购甚至推出分级售卖模式:几百元的基础仿品,几千元所谓的“同厂同线”版本。
这类商品对于原本就打算购买假货的人来说或许无妨,但一旦落入不知情的普通消费者手中,后果严重——维权几乎不可能实现。
虽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鼓励公众举报假货行为,但现实中维权之路异常艰难。
有人买到假包试图退货,商家直接拉黑账号消失不见。
选择报警?涉案金额未达立案门槛;决定起诉?鉴定费用甚至高于商品本身价格。
那么,那些因不便前往专柜、只能通过代购正价下单的消费者,又有何过错?
监管永远慢一步
为了守护民众财产安全,监管部门始终在加大打击力度,但实际执行困难重重。
公安部曾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达18亿元的假包大案,其运作模式极具隐蔽性:假货在广东制造完成后,附带伪造的海关通关单据,直接通过海运发往迪拜进行销售,全程绕开国内执法体系。
当阿联酋警方查获存储仓库时,犯罪团伙早已通过境外账户完成资金转移。
这种“境内生产、境外交易”的跨境运作方式,使得《知识产权法》形同虚设——总不能派遣中国执法人员跨国追查吧?
跨境监管难,而境内的部分销售渠道却存在明显的监管漏洞。
尽管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电商平台加强对“网红带货”的审查,但直播间的隐晦话术层出不穷。
主播面对镜头使用奢侈品牌的缩写代称,或声称所售为“原厂尾单”“专柜遗珠”,诱导观众误以为是正品。
客服还会私下发送“防伪码查询教程”,实则链接跳转至伪造网站,数据由造假方自行控制。
平台方面则处于矛盾立场:一边收取商家入驻费用,一边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
毕竟在整个销售过程中,他们从未公开标明品牌名称,一切解释权归于“消费者的误解”。
即便被查处,处罚力度也远不足以形成震慑。
前述湖北制假团伙销售额超百万元,最终仅被处以刑事拘留,罚款几十万元了结,这点代价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反观正品企业,维权成本极其高昂。
LVMH集团每年投入超过1亿美元用于全球打假,却仍无法遏制一个小作坊日均产出30个假包的速度。
正是这种“违法代价小、维权成本高”的失衡局面,让造假行业演变为典型的“高收益、低风险”生意。
而消费者的侥幸心理,则成了助长这一乱象的重要推手。
不少人明知是假货仍下单购买,心里想着“反正我自己知道不是真的就行”。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集中销毁4700吨假冒商品时,评论区竟有网友提问:“能不能便宜处理一下?”
这种心态无异于向造假者递刀助阵——你越愿意为低价假货买单,他们就越有动力扩大生产,久而久之,整个市场充斥赝品,连想买真货都变得困难重重。
结语
2400%的暴利背后,不仅是造假者的贪婪成性,更是消费者默许与纵容的结果。
当有人为朋友圈点赞而去购买假包,为宴席上的面子而去选购假酒时,实际上正在为这条黑色产业链持续输血。
无论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多少次专项行动,都无法阻止一场场“你情我愿”的交易悄然发生。
信息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