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查出血管狭窄时,总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可等出现胸痛、头晕、肢体麻木这些明显不适,往往狭窄程度已经越来越严重,治疗难度和风险也都大大增加了。对此,北京融科医院孙建平主任表示:血管狭窄的治疗,“早” 字永远是核心,早期干预不仅能避免病情恶化,更能为患者守住健康底线。
为什么血管狭窄,早期干预最关键?
血管是人体内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到各个器官的重要通道,随着年龄增长、饮食不当、缺乏运动、高血压、高血脂等各种因素影响,血管壁会逐渐沉积脂质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空间缩小,血液流通受阻,形成 “血管狭窄”。
孙建平主任解释,早期血管狭窄之所以大多没有明显症状,是因为人体血管有一定的 “代偿能力”:即便部分管腔变窄,剩余通畅的血管仍能勉强满足器官的血液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 “没事”,斑块会在不知不觉中持续生长,狭窄程度也会不断加重。一旦超过血管的代偿极限,各种不适症状就会接踵而至:
若狭窄发生在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会出现胸痛、胸闷,尤其在活动后加重
若发生在脑血管,会频繁头晕、记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突然肢体无力、说话含糊不清;
若发生在下肢血管,会出现走路时腿酸、疼痛,休息后才能缓解的 “间歇性跛行”。
更危险的是,血管壁上的斑块一旦破裂,会迅速形成血栓,直接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梗、脑梗。“短短几分钟,就可能从‘无症状’变成‘危及生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反复强调早期干预的原因。” 孙建平主任严肃地说。
血管狭窄应该怎么干预?中西医结合调理更全面
针对血管狭窄,孙建平主任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调理方式,既快速稳定指标,又从根源改善血管健康,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
1. 西医:科学用药阻断进展
若经评估发现血脂指标异常,或血管狭窄有轻微进展趋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进一步沉积,还能稳定已形成的斑块,增强斑块的 “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引发血栓,从源头降低心梗、脑梗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孙建平主任强调,西医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患者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避免影响干预效果。
2. 中医:辨证施治,调体质减风险
中医认为,血管狭窄的核心病机与 “痰浊”“血瘀”“气虚” 等相关,干预需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与症状,进行个性化辨证调理,改善体内环境,减少斑块生长风险:
痰浊阻滞型:若患者体型偏胖、舌苔厚腻,偶有胸闷不适,多属此类。调理以 “健脾化痰、祛湿通络” 为主,常用半夏、陈皮、茯苓、瓜蒌等中药。
血瘀阻滞型:若患者常感手脚发凉、舌质暗紫,偶尔伴有胸闷刺痛,多属此类。调理以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为主,常用丹参、川芎、红花、三七等中药。
气虚血瘀型:若患者常感乏力、气短,活动后症状加重,舌质偏淡紫,多属此类。调理以 “益气活血、固本通络” 为主,常用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等中药。
案例见证:中西医结合,减轻血管狭窄
56 岁的王先生在去年体检时,查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 3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 3.1mmol/L,但他也没太在意。后来听说朋友因为血管狭窄突发心梗,才赶紧找到孙建平主任调理。
结合检查结果和中医辨证,王先生属于 “气虚血瘀型”:常感乏力,舌质偏淡紫。随后孙建平主任为他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方案:一方面指导他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稳定斑块;同时又开具了黄芪、当归、川芎等多种益气活血的中药。
刚开始调理了几周,王先生的乏力症状就有所改善;一个疗程后,王先生血脂指标也基本恢复稳定;过了一段时间复查,血管狭窄程度也出现减轻的趋势。
“能看到患者的病情好转,比什么都开心。” 孙建平主任说,作为医生,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重视血管健康,别等病情严重了才想起治疗,“血管狭窄的早期改善,能为健康增加一层保障,早一点行动,就能多一分安心。希望每个患者都能记住,健康从来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